腦血管外科醫生不足公院延誤 中風童變植物人

腦血管外科醫生不足
公院延誤 中風童變植物人

【本報訊】急性腦中風病人要與時間競賽,越早治療,越能減少腦細胞受損。香港急性中風病人權益關注組狠批,公立醫院制度僵化及資源有限,包括並非所有公院都有腦血管外科醫生24小時當值。關注組建議當局改革現有制度,讓病人及早獲適切治療。
記者:伍雅謙、梁麗兒

林先生(左)稱其4歲兒子現時意識不清如植物人;旁為另一病人家屬朱小姐。謝榮耀攝

林先生的4歲兒子去年11月因頭痛及嘔吐,先往私院求診,初時被診斷為腦膜炎,其後轉送律敦治醫院,腦掃描檢查證實其子中風。礙於律敦治醫院無腦科醫生,再轉送東區醫院做手術,其間已超過4小時,其子現時意識不清猶如植物人。
勞小姐的兄長2014年在家突倒下,送瑪嘉烈醫院並確診中風。勞引述醫生指因公院資源不足,而病人無生命危險,當下不會治療,如要獲即時治療,只能前往私院。勞炮轟「係咪唔死就唔治療呢?」其兄及後轉往私院做手術,花費70多萬元,幸除左手活動不便外,無影響其他活動能力。

彭家雄

促設24小時醫療團隊

關注組由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彭家雄及數名急性腦中風患者家屬組成,彭過往曾於公院工作,因不滿公院制度延誤中風病人治療,約於5年半前離職並成立關注組。朱小姐的母親上月中風,經救護車送往廣華醫院,院方於檢查後2小時仍未有明確治療方案,朱聯絡彭醫生才獲悉母親需做手術,但當日為周六晚,該院無醫生上班。彭遂聯絡廣華醫院的醫生,直至凌晨1時,終獲7名醫生趕返醫院進行腦血管通波仔手術。
彭醫生指,本港每日平均約有70多人中風,因為腦血管外科醫生可同時處理,包括通波仔、溶栓治療及開刀取瘀血手術,建議將現時3間有腦血管外科醫生的醫院,包括瑪麗,廣華及威爾斯親王醫院,設立24小時分流及醫療團隊,以及早治療中風患者,並促請消防局救護車服務,將懷疑中風病人送往設腦血管外科的醫院。
醫管局指17間公立醫院急症室提供24小時服務,包括為急性中風患者提供治療,醫護人員會揀選最佳治療方式,多數急症醫院可於日間為合適的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提供中風溶栓治療。醫管局已分階段於7個聯網的主要急症醫院延長服務時間至24小時,並計劃逐步擴展至其他醫院。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