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廿年,內地券商積極南下落腳,大福、新鴻基等本土證券大行相繼染紅,證券界資歷逾40年的六福金融主席許照中慨嘆,廿年來業界最大的改變,是由外資港資兩分天下,變成外資中資兩分天下,「無所謂三分天下,因為本地證券行已經無生存空間」;至於從內地來港從事證券已有11年的富途證券行政總裁鄔必偉則指,沒有中資,香港資本市場難有現時規模,證券業汰弱留強是進步關鍵,「該壞就讓它壞,該倒就讓它倒」。
許照中感觸指,廿年來最始料不及的改變,是看到本地券商被邊緣化,「70年代我哋最輝煌,90年代開始有挑戰,2000年後一個一個熟悉的名字相繼消失」。他相信目前市佔率仍排首14名的A股證券行,除中銀外全數為外資,至於排15至65名的B組,料絕大部份為中資,目前仍能生存的本地證券行,大部份靠舊客維持,尤其無資源發展互聯網業務的小型券商,更加沒有能力吸新客,「經紀為養家,由服務客戶變自己炒股為生,呢個係業界嘅病態。」
有人認為本地證券行的式微是適者生存的必然階段,許照中認同部份同業不思進取,要為今日的局面負責及反思。不過,他指最大責任在政府沒有為業界提供一個足以生存的氛圍,「香港標榜大市場小政府,呃人嘅,事實係無掩雞籠,我哋入中國關卡重重,但中資話來就來,政府話知你自己人無得做,連有限度嘅扶持都無做」。
對於中資一窩蜂南下,鄔必偉形容是「符合潮流做法」,他指04年沙士一役後內地開放自由行,同時開啟內地人認識香港投資市場的大門,加上近年人民幣走弱及中國人富起來,對海外投資需求大增,「中資券商在港數量上升是理所當然,相對外資及本地券商,我們更了解大陸人的投資需要」,而通過併購本地券商,中資「不只數量,連質量都有提高」。
鄔必偉指,若沒有內地市場,香港自身的資本不會有目前的發展,「如果拿掉內地背景的成交或上市企業,香港市場的規模與現時起碼相差一半」,他強調這不存在誰取代誰的問題,而是內地有走出去的需要,並選中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對於本地券商的困局,他指中資相互的競爭、較與外資及港資更大,而香港作為自由市場,公平、公正、公開最重要,「在合法合規前提下,無論結果是那一方被淘汰,都要接受。」
對於證券業在香港未來10年或20年的發展,許照中相信中港股市會演變成大中華概念,只等內地無限制地開放資本市場的一日,早晚兩地市場會融合,香港的國際化、自由市場優勢會淡化,「到時中資都變本地」;鄔必偉則指,未來證券業大部份業務都要靠科技完成,是發展重要一環,「誰不追逐,誰就會被淘汰。」
記者:林靜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