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十四日晚上,一輛城巴駛經鯉魚門道時翻側,造成一死十八傷;有傷者嚴重受傷,頭皮被劏開、手部割傷露出筋骨。面對突如其來的嚴重事故,急症室醫護如何搶救?
記者:鄺頌婷
攝影︰邱仲權
剪接:魏利民
當晚9時15分,將軍澳醫院急症室副顧問醫生邱堅鵬仍在睡夢中,卻接到醫院來電召喚;當時距離他的當值時間尚有三小時,按道理大可不必應接,然而只睡了五小時的邱醫生還是馬上動身趕回醫院。「大部份非當值同事都願意回去,正準備下班的也會留下幫忙。當晚院長也回來了,所以抵達醫院時,大家都已Stand-by,分配工作。」
資深護師吳佩珊姑娘當時在急症室當值,回想收到事故消息一刻,她直言心情忐忑,憂心傷者安危。不過作為護士主管,很快收拾心情與當值醫生評估人手,「多年來接受的培訓告訴我要冷靜,檢視現有資源,看醫院能接收幾多位傷者。」
吳姑娘解釋,醫院除了定期演習,還有應付緊急事故的應變機制。幸好其時剛巧是護士「交更」時段,夜班同事陸續回來,未離開的上一更同事又留來下幫忙,大大減輕了人手壓力。吳姑娘道:「所以當晚在我的護士生涯中,算得上暢順。」
前後七位送到將軍澳醫院的傷者,大多因巴士急速翻側而被玻璃割傷,當中一位女士傷勢特別嚴重:不但頭皮割開,左手皮膚更完全打開,筋腱和骨頭清晰可見,而且肉眼看不見的頸椎亦有裂痕。據邱醫生當下診斷,其骨折或會影響呼吸,「有機會出現生命危險。」於是邱醫生隨即啟動創傷小組,聯同外科及骨科醫生會診,並即時進行腦部、頸骨、肺部及盤骨掃瞄,確保該傷者沒出現其他骨折。
由於傷者當時非常清醒,對自己傷勢感到驚慌,吳姑娘表示,除了治理傷口,護士同時亦會安慰對方,「告訴她不用怕,『你已經抵達醫院,醫生會處理傷口和止痛的』。」
直至當晚凌晨十二時,經過醫護一番努力,七位傷者在多終於脫離危險。邱醫生的一天才正式開始,因為急症室如常運作。說到急症工作既要輪班,每遇災難更要犧牲休息時間,他表示,「我還是喜歡急症室工作,因為可以救急扶危。」
除了使命感,吳姑娘坦言看到新入行後輩的熱誠,也是她留在急症室的原因。「當晚有三位公開大學來實習的學生,他們本應下班,但仍堅持留下幫忙。在處理災難中可見到他們對護理的熱誠,我們入行那麼久,看到新一輩那團火,可以令我回想最初入行的原因,即是『毋忘初心』!」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