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前財爺曾俊華常被外界指為守財奴,年年估低盈餘。候任特首林鄭月娥競選團隊資深顧問、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認為,過去10年香港公共財政上出現結構性盈餘,「即係政府喺經濟上向市民攞多咗錢,多過佢使(在市民身上)嘅錢,係有拖香港經濟增長嘅後腿」。林鄭競選時,拋出改善社會民生的政綱,單是教育開支便倡議年增50億元,又高舉財金政策新思維。
倘市場失效 政府應干預
任稱形成結構性財政盈餘原因很多,當中亦可能包括立法會拉布,但無論如何,「政府使錢使唔到,我覺得(結構性盈餘)應該要處理,如果處理成功,可以有空間增加政府開支,希望可選擇一啲提升促進香港生產力嘅環節,然後提升GDP,經濟增長快咗,政府收入亦會增加……呢個係優性循環,唔係惡性循環」。既然增加使費,那下屆政府會否出現赤字預算?他指增開支「唔等於」要赤字預算,收多少便用多少在市民身上,「量入為出咪更符合《基本法》」。
20年前本港回歸翌日,亞洲金融風暴揭幕,政府在1998年動用外匯基金入市殺鱷,捍衞聯匯。曾是夏鼎基(港英年代財爺)積極不干預自由市場主義信徒的任志剛,是否已棄「大市場小政府」哲學,轉向有所為的大政府主義?
任說:「我唔鍾意標籤化,我哋底線係市場經濟係好嘅,我哋要擁抱市場經濟,但實事求是,市場冇十全十美,會有失效時候,當市場失效大眾利益有損害,當然係政府當局去維持大眾利益,要有所行動,包括干預或參與市場嘅行動,好似98年入市……如果冇人提供土地畀人起樓住,冇人修橋起路,冇人起機場,市場做唔到嘅一定係政府做,咁政府參與嘅程度係可以改變㗎喎。」他認為,該干預的時候當局便要果斷干預,但必須有理有據,向公眾問責,作出解釋,並與各界討論交流。
■記者劉美儀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