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前港督麥理浩1976年提出居者有其屋計劃,由港英政府興建價廉實用的住宅,提供予有意置業但無力購買私樓的市民。回歸後,首任特首董建華把樓價飆升歸咎港英政府高地價政策,上任後即推出每年建屋85,000單位,卻在1999至2000年間,爆發多宗公營房屋地盤短樁事故,令市民對居屋失信心。有大律師及團體指,董建華1997年推行八萬五房屋政策,趕工間接導致連串短樁樓醜聞。
1999至2000年公營房屋地盤接連發生短樁醜聞。沙田圓洲角短樁案令愉翠苑兩幢居屋須拆卸;天水圍天頌苑短樁案亦有兩幢居屋短樁。公屋聯會前主席王坤指董建華當年推出八萬五政策,鼓勵私人市場增加供應,令建築界應接不暇,當年房委會監管制度亦出問題,導致短樁樓風潮。
建築界應接不暇
曾在廉署執行處出任總調查主任的大律師查錫我亦認為,八萬五政策是促成短樁案因素之一,「董生急於求成,要喺幾年內達標,導致建築工人唔夠」。建築業「判上判」亦是原因,「可以去到八判、九判,太多判上判,最下層嘅外判商根本無利可圖,惟有貪污賄賂,偷工減料」。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加上八萬五政策嚴重打擊樓價,令大量負資產湧現。2002年,時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提出「孫九招」救市,包括停售及停建居屋;至2011年才再度因為樓價飆升宣佈復建居屋,2014年,首批新居屋接受申請。
本報記者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