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建築師操刀 舊設計人性化特區居屋為跑數 開門見廁間隔差

洋建築師操刀 舊設計人性化
特區居屋為跑數 開門見廁間隔差

【香港20年】
【本報訊】1997年香港回歸遇上樓市高峯期,正值居屋的火紅年代。20年過去,居屋經歷翻天覆地變化,由停售、復建再全城瘋搶新居屋。收藏居屋樓書近40年的設計師直言,回歸前居屋設計主要由英國建築師負責,設計着重細節及人性化,如新十字型的居屋青衣青泰苑,單位附設露台及儲物室等。特區政府治下,新居屋設計採用大量預製組件,只為加快建屋進度,「開門見廁所,冇設計可言」,與港英年代設計重視提供舒適生活環境截然不同。
記者:譚靜雯

居屋的歷史可以追溯至70年代,為協助無能力購買私樓的市民置業。房委會於1978年推出首批居屋屋苑,到2002年宣佈停建及停售居屋。及至2007年,樓市回復熾熱,房委會分批出售剩餘的居屋單位,並且於2011年10月推出新居屋計劃。
設計師Billy自小居於觀塘公屋,家人早年多次申請居屋不成功,他收藏了各個居屋屋苑的樓書,從此與居屋結緣。

赤柱龍德苑的屋頂是金字頂及瓦片,設計特別。

以往可與私樓媲美

1981年至今,Billy收藏的居屋樓書藏品豐富,足以見證居屋變遷。他稱港英政府時期的居屋主要由外國建築師設計,包括英國人,設計着重細節及人性化,「佢哋設計居屋時會以用家角度出發,諗多一步,點樣喺有限空間做多啲人性化設計」。他續稱,部份居屋屋苑更可與私樓媲美,如由外國人設計的赤柱龍德苑,「屋頂用咗金字頂、瓦片,設計好特別」。
專為居屋而設的新十字型於1984年設計,最早一批於1987、88年陸續落成。Billy稱該批居屋客飯廳分明、有露台,部份大單位更有儲物室,最大單位的建築面積達827平方呎。當中青衣青泰苑、馬鞍山錦鞍苑及柴灣曉翠苑等全部於回歸前落成,但新十字型回歸後已停產。另一款則為康和式設計,多於1996年設計,包括粉嶺昌盛苑、將軍澳和明苑及馬鞍山錦泰苑。他稱康和式居屋可與私樓媲美,如廚廁設組合櫃、浴缸有玻璃屏風,防止水花弄濕地面,廚房枱面更採用人造石及暗喉。

採用大量預製組件

Billy指出,居屋政策原是為改善公屋居民的生活環境。但回歸後,新居屋設計採用大量預製組件,無論在設計及間隔等各方面嚴重倒退,只為加快建屋進度,「冇設計可言,一開門就係廁所,又冇間隔,廚房擺到雪櫃就擺唔到洗衣機,仲差過公屋,𠵱家公屋都有鐵閘,居屋連鐵閘都冇」。
曾任房委會委員多年的公屋聯會前主席王坤表示,港英年代居屋其中一個角色是為公屋居民提供一個置業出路,當年居屋設計「好過𠵱家好多,吸引公屋居民買居屋」,也重視提供舒適生活環境。但是回歸後新居屋卻為「跑數」,漠視居民生活水平。

【話你知】回歸前居屋原來好豪 設計媲美私樓
http://bit.ly/2qBx03P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