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迷欣賞西環邨騎樓

公屋迷欣賞西環邨騎樓

【本報訊】熱愛攝影的80後業餘攝影師梁瑋鑫(William),20多年來走遍全港公共屋邨,用相機拍下多達20萬張相片,見證香港公屋變遷。回歸20年,多條公共屋邨拆卸重建,但部份公共屋邨,例如有近60年歷史的西環邨,仍保留殖民時期「大騎樓」的建築特色。
37歲的William是一名公屋迷,14歲開始拿着爸爸的「儍瓜機」影公屋。他雖從未住過公屋,但從小就與公屋結緣,「細個住喺沙田愉城苑(居屋),成日會經過沙角邨,自己個屋苑冇遊樂場,就去公屋遊樂場玩」。他鍾情公屋的設計及外觀,「好似瀝源邨𠵱家係黃色、藍色嘅外牆,10年前就係成幢綠色、白色,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新粉飾一次,每條屋邨都唔同,有自己嘅特色」。過去20年,他走遍逾200條公共屋邨,拍下逾20萬張相片,「全港屋邨幾乎影晒,只差屬禁區嘅沙頭角邨未影」。

獨特舊屋邨相繼拆卸

William見證本港公共屋邨由最早期的徙置大廈,發展成70至90年代標準型設計屋邨,至最新落成的沙田水泉澳邨,「每個時代都有佢(屋邨)自己嘅特色」。回歸20年,多條公共屋邨拆卸重建,港人要尋回殖民地建築特色的屋邨,相信僅餘屬舊長型的西環邨。他稱西環邨設計及規劃由英國建築師負責,大廈設大騎樓,單位面積35.5至56.3平方米,而與之相同的建築如北角邨及蘇屋邨已清拆。
20年過去,William發現公屋最明顯變化是單位面積縮水,舉例90年代初興建的和諧式公屋如天水圍天耀邨,一房單位面積達35平方米;但現時最新落成的屋邨,一房單位僅30平方米,「以前房署會預多(空間),單位冇預到咁盡,但𠵱家細咗好多」。
近年William將相片放上社交網頁,開設「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專頁,吸引不少網民關注。
■記者譚靜雯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