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科學出身,卻很感性地關注民運和中國人權狀況;明明是天之驕子,以高考5A佳績在劍橋讀博士研究地震,偏偏相信人禍遺害甚於天災,不惜由零開始,回港讀法律,矢志做人權大狀。「六四唔單止係燭光晚會,係呢段歷史令我知道,有啲價值同理想,值得一生去追求」,由選科到擇業;由維園內點點燭光到劍橋河上的水燈,行禮如儀,也可以威力無窮,她是80後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
路過「六四關我?事」橫額,鄒幸彤苦笑。風塵僕僕,由中環律師樓趕來,她一面疲累,「辛苦都一定要做,希望多啲人關注」。都說悼念要年輕化,六四28周年,支聯會推出新網台節目《薪火相傳》,小妮子是主持之一。又如專題展,借QR code加入「撤與不撤」的互動元素,不同嘗試,她直言只為拉近距離。年輕一代都說六四干卿底事?80後的她卻以少壯派姿態加入支聯會,笑言不是「大中華膠」,只是知恩圖報。
「帶我關心社會嘅係支聯會」,像無數香港人,人生首次政治參與是燭光晚會,那年她4歲,似懂非懂地看着大人在哭,跟着流淚,直至讀大學才真正認識。「年年去維園,英國卻冇悼念活動」,遊子總特別思鄉,隔着電腦屏幕看直播,感動無言,「這大概是行禮如儀的威力吧?」小妮子自嘲似的反問。向支聯會索資料搞展覽、邀請王丹到劍橋演講,甚至在劍橋河舉行六四水燈節。再別的康橋仍然浪漫,滿載的卻是對理想的追求。
2008年汶川地震,她那時在劍橋主修地球物理,大量數據湧至,同學興奮萬分,獨她感到焦慮,關注豆腐渣工程,在校內發起籌款。「我一直以為,研發技術可保護更多人,但現實係人禍多於天災,科學家研究咗頂尖科技減低傷亡,但技術落唔到地,中間太多人貪污」,科學救國淪為良好願望,站在十字路口很迷失,「要令到個社會更加美好,要搞嘅係人最基本的問題」。
回港變身人權大狀
2010年,正在攻讀博士的她由英國回港,沒選擇在大學繼續研究,卻在志願機構參與中國事務。「返大陸聽審,自己冇讀過法律,好多嘢唔識」,故花4年在港大讀法律,考獲大律師資格,真正由零開始。父母都是專業人士,中學讀英華,「我早細佬4年出世,叫幸彤」。這個父母寄寓祝福的幸福兒童,偏偏對別人的不幸特別敏感;弟弟1989年7月出世,取名「學希」,不是要學習吾爾開希,而是「學運的希望」。
「加入支聯會係希望帶到不同聲音入去,擴闊光譜」,無論是「本土膠」還是「大中華膠」在她眼中也有共通點:「你唔關心社會,根本唔會嗌呢啲交。」疲累卻未放棄,原是科學家的人權律師如是說。
■記者呂麗嬋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