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皇后碼頭相繼被拆特區摧毀殖民地標記 皇冠郵筒瀕危

天星皇后碼頭相繼被拆
特區摧毀殖民地標記 皇冠郵筒瀕危

【香港20年】
【本報訊】香港經歷155年英國殖民地統治,但回歸後殖民建築或標記逐漸被消失、甚至摧毀。本港現存59個英治時期舊郵筒,香港郵政兩年前曾以皇室徽號不合時宜,計劃用鐵板遮蓋標記。皇后碼頭的清拆,更被普遍理解為特區政府決心去殖。中共輿論常指摘港人心未回歸,保育專家則心痛官員不懂歷史。
記者:譚靜雯

香港經歷百多年殖民歲月,保留不少殖民色彩濃厚建築物,包括1912年落成的前高等法院(舊立法會大樓)、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及尖沙嘴鐘樓等。

位於中環前立法會大樓外的郵筒,是全港唯一一個有蘇格蘭皇冠(小圖)及屬雙筒型設計。

李少文

港府研鐵板遮徽號

但回歸20年不少殖民建築已逐漸被摧毀,最為人熟悉是天星及皇后碼頭。皇后碼頭建於1953年,殖民地時期歷任港督上任前,均乘坐遊艇抵達中環,並於皇后碼頭上岸。至2007年8月,政府因中環填海計劃,強拆一級歷史建築皇后碼頭,引起保育人士反對。皇后碼頭終難逃清拆命運,碼頭重置工作更拖拉10年,清拆皇后碼頭時保留的組件如牌匾及導航燈等,仍存放在政府大嶼山倉庫封塵。
同屬殖民時期的舊郵筒更面臨被「清算」。本港現存59個於英治時期已經開始服役的舊郵筒,大部份於英國製造,遍佈於港九新界,遠至離島。郵筒均依據年份刻有6名英王統治的標記或皇室徽號,當中仍服役的舊郵筒包括喬治五世、喬治六世及伊利沙伯二世。而位處中環前立法會大樓外的郵筒,更是全港唯一一個有蘇格蘭皇冠、及屬雙筒型的郵筒。
2015年,香港郵政曾以鑄刻在舊郵筒上的英國皇室徽號不合時宜為由,建議用鐵板遮蓋標記,再劃一標示香港郵政的白色蜂鳥標誌。《蘋果》向香港郵政查詢,獲回覆指政府尚在研究是否用鐵板遮蓋皇室徽號。
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稱,英治時期的舊郵筒除了見證殖民歷史,也與港人息息相關,「郵筒最重要係市民日常會用到,係街頭文物一種,與市民有密切關係」。他批評特區政府為去殖化,仍未放棄用鐵板遮蓋舊郵筒的英皇室徽號,「政府兩年前嘅解釋話英國皇室徽號不合時宜,又話驚令市民混亂,其實都係廢話」。
他擔心當權者將不惜一切消滅港英年代的舊郵筒,「𠵱家香港仲有好多地方都有皇冠 (英國),好似舊立法會大樓,好多街道名都係殖民時代留低,係咪全部都改晒佢?好明顯特區政府要殖民地記號及徽號完全消滅」。至於在銅鑼灣維園的維多利亞女王銅像已有逾120年歷史,早年銅像因油漆剝落,政府曾委託承辦商復修,但復修物料太厚令銅像細節消失。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