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時的規管 操控的利益(公共政策顧問 李兆富) - 李兆富

過時的規管 操控的利益
(公共政策顧問 李兆富) - 李兆富

我曾經真心、天真地認為,香港政府是因為要嚴格控制道路上的車輛數目,所以一直堅持鐵路優先政策,並且避免增發各類的士、小巴牌照。
然而,城市的發展和各種需求的增長,令到各種交通服務都供不應求;甚至連鐵路這種大型集體公共交通工具,在繁忙時段也出現超飽和的情況;尤其是在香港,新市鎮的發展模式,更令到在上下班時段的交通需求大增。
老實說,任何人口密度高而且集中的城市,都難免會面對類似的交通問題。世界各地的市政府,都不會以單一的方法去管理道路交通的需求。然而,在號稱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政府卻顯得一籌莫展;除了限制商業車輛牌照數目,就別無他法。
有更好的辦法嗎?幾十年前,社會上只有白牌車,政府推出的士牌,目的是為了解決最基本問題:保障乘客。所以牌照要求,的士要一色一樣,司機也要穿着制服。
最初,香港有八家營運商,到後來牌照化整為零。但是究竟最終牌照集中在甚麼人手上?究竟有幾多人持有幾多牌照,從來沒有人知道。漸漸的士牌的融資、炒賣和管理,變成一個行業,也跟最初規管的原意完全沒有關係。
1997年申訴專員公署發表報告,指的士發牌制度令到行業被操控,亦跟政府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發牌的模式有所矛盾,甚至有理由相信,的士發牌制度對服務有所影響。結果,時任運輸署署長的羅范椒芬表示,政府要向的士持牌人負責。
運輸署要照顧的士持牌人利益?我不知道究竟政府這個「既定政策」是否有所改變,但是申訴專員公署提出的各項建議,基本上沒有被接納;而且政府更變本加厲,廿年來一個牌都沒有增發。
申訴專員的責任,並不是針對市場是否有充足競爭,又或者的士服務是否合乎政策原本目的,而是政府在行政上有沒有違反公平和合理的原則。
在廿一世紀的今天,以發牌形式一車一牌來規管點對點交通,實在是不合時宜。世界各地都有新的平台,以動態形式實時地管理交通服務的供應。這些平台以即時大數據來調控點對點交通的供應,比起現在那種廿年來無論是收費抑或供應都毫無彈性的模式,明顯優勝得多。
以現時那種的士司機向牌照持有人交租的模式,加上政府的規管框架,結果只會繼續是一成不變。事實上,現在的士牌持有人的既得利益集團,連幾百個專營優質的士牌也容不下,遑論會接受更新的平台出現。
最理想的點對點交通模式,應該是容許平台透過技術,一來增加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二來是利用大數據動態即時地進行供應側管理。無疑這種改革將會觸動既得利益者,但假如這個公共政策連公開辯論的機會也沒有,政府只知道要禁禁禁禁禁,香港將會伴隨過時的規管,停留在幾十年前的落後水平。

李兆富
公共政策顧問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