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主權移交中國二十周年,香港人在三十六歲以上者,都應該問一句:當初阿董的「香港好、中國好;中國好、香港更好」的「明天會更好」的「五好承諾」,或「五好希望」、實現了幾多個「好」?
為何以三十六歲設限?因為這個年齡,在一九九七移交之年為十六歲,其童年少年,有幸在英治時代度過,有足夠的記憶和意識,比較移交前後香港的兩個世界──譬如,至少他會記得,十六歲之前的香港皇家警察,夏天着草綠色短袖服、冬天為海軍藍的絨服,身形一般不太肥胖。有得比較,即有得判斷。
董伯及其公關二十年說,明天會更好,首先要定義何謂「好」。香港人很實際,先不要說「自由」之抽象,小農基因必指衣食住行,指房子住得更好,吃喝質素更好,每月薪水拿回家交租供樓花費完之後存儲銀行,明天比今天更多。當然,還有呼吸的空氣,明天比今天明淨;因為「中國好、香港好」,中國的經濟增長,會令全香港七百萬人雨露均霑、人人受惠,找工作比以前容易,薪水增長大於通脹。老人晚年更得照顧,兒童更容易接受良好的教育。
這一切,加起來,如果全是Yes,那麼董建華二十年前沒有騙你。
但是如果二十年後,只有地產財團的業主日子更好,只有大企業壟斷資本錢賺得更多;只有美國蘋果手機、蜆殼石油、麥當勞、韓國三星、摩根史丹利、萬國寶通、中國銀行等的CEO薪水及花紅越來越好,港區人大代表、政協代表及其一家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還有因為面對「中國市場」,買辦和洋奴收取的所謂Golden Handshake,動不動三五千萬,只有他們及其子女一小撮才更好,而千千萬萬打工仔每天上下班的你:發覺住的地方變了劏房,茶餐廳的桌椅越來越小、搭枱越來越擠;空氣越來越髒,而飲食除了去日本之外益見污染、飲茶的蝦餃燒賣深圳工場製作運來,你發現二十年後你的生命一點一滴被榨乾,你的抗議無人理會,那麼二十年前騙你的那些人,今日還活着,二十年了,不要口號,少來廢話,你應該叫這些老了的騙徒找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