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國泰裁員,IT部門都是重災區。有人說是IT悲歌,亦有人說IT界不愁找不到工,我們就找來幾位IT人現身說法。
前線工作人員的代表為阿Don(化名)和Jacky。Don現職為公營機構的合約員工,職位為Analyst Programmer,年資約5年;Jacky則已有20年工作經驗,同為合約員工,任職銀行的IT Product Manager。兩人年資有別,對行內看法亦大相徑庭。Jacky對前景不感樂觀:「外判風氣盛行,大公司流行將IT工作外判給其他人工便宜的國家,例如內地、馬來西亞、越南。職位越來越少,而且普遍也是合約員工,幾乎只有中小型公司會採用正式長期員工。」外判人工也許相若,但每隔一、兩年就要轉工令Jacky覺得頗為困惑,自己也有四次因公司政策改變而不獲續約的經驗。
反而Don則對前景感到樂觀,認為薪酬一定比大部份行業為好,他又指「IT仔」可能打扮比較樸素,人又比較內向,但收入不一定比衣着光鮮的金融業人員為低。「初入職的程式員大約萬多月薪,如果有大學學位兼且成功入職大公司,二萬元起薪也有可能,高級程式員有門路的話,月入四萬是很普通的事。」他認為裁員潮是全球經濟問題,財經和銀行相關行業周期性衰退,要「做靚盤數」一定先炒IT,但其他行業對IT人手的要求是越來越多,例如醫院、交通、水電煤等公共服務只會越來越需要專業IT人材。外判問題他也不擔心,身邊朋友有七成也是合約員工,但工作機會多,一年轉一次工也不愁沒工作,甚至身邊的銀行朋友會因被裁而高興。「他兩個月後都找到工作,一樣是三萬月薪,但就平白拿到了半年月薪的賠償。」
近年IT界流行創業,Anson和SL也是年輕老闆。身兼Product Manager和開發者的Anson作了個有趣的比喻形容自己的工作。「IT人有點像安全套,都是用完即棄的感覺。」SL附和道:「系統沒有問題的話沒人會記起你,有問題才會找你,但解決完問題後又會問你為甚麼要花這麼多錢。」作為老闆要寫app又要見客,Anson覺得一般人對IT有很多誤解,「他們會覺得工作是不用時間的,最誇張是要兩日寫好一個網店,又會覺得有些功能想得到就做得到,要做很多示範去解釋。」
但他和SL也同樣認為科技和我們的生活已不可分割,機會一定是越來越多,但時代不同,IT人不能再閉門做車,要了解更多不同的範疇,站在市場推廣和營銷的角度去想,才能取得成功。「以前我們是躲在背後做支援,他有問題才出手解決,但現在我們是要在客戶身邊,提供意見去幫助他們運作得更有效率。」
至於兩位業內相關人士: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則認為大公司和政府不能對裁員事件置之不理。方保僑對外判效率存疑,「好像勒索軟件或黑客攻擊,沒有內部IT員工,公司突然間能不能作出反應?外判始終對公司系統沒那麼熟悉。」他認為沒效率的外判只會削弱公司競爭力,最終得不償失,「常說要提升整個香港的資訊科技水平,不是只為了IT業界,其實是加強了整個香港的競爭力。同樣地,一間公司如果資訊科技部門做得不好,也不會夠別人競爭。」
莫乃光議員認為IT業界目前是「有人冇工做,亦有工冇人做」,舊一輩掌握不到新技術的會被淘汰,但另一方面香港又缺乏土壤培訓人材應付創新科技需要,政府有責任做得更多。「我們不需要一級寫字樓,不需要太多數碼港、科學園,而是要在人力支源方面做得更好。現在業界對年輕人吸引力很低,政府絕對可以做得更好,至少自己不要帶頭搞外判。很多老闆投訴IT人人工高,但大部份公司都要求員工本身已擁有多重技能,不願負起培訓的責任。以新加坡為例,他們會針對最流行的技術提供培訓,但香港的IT人只能上班以外自費進修,IT工時已經夠長,很少人捱得住。」對於大公司裁員,莫乃光亦認為政府有責任監管。「現在裁員的包括發鈔銀行、主要航空公司,這些大公司是受益於政府政策,如果連它們也不負起社會責任大規模裁員,政府應該要行動勸阻或施壓。」
記者:司徒港燊
攝影:許先煜、王國輝、劉永發
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
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