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害年輕人的人口政策(時事評論員 林忌) - 林忌

迫害年輕人的人口政策
(時事評論員 林忌) - 林忌

截止2017年3月底平均公屋輪候時間為4.6年,而受到制度「懲罰」的單身年輕申請者,則有統計如18歲起申請,則要輪候31年至49歲,而且期間月入必須低過11,250元。這等於說年輕人想申請公屋,除了欺詐就只有絕望;每次問如何解決年輕人的房屋問題,特區政府只會推卸責任,指沒有土地,因此無法起樓;連社協的施麗珊,也附和政府質疑為何不容討論減郊野公園,作起樓用途。
然而年輕人反過來質問:既然土地不足供應,為甚麼不限制香港的人口增長?《基本法》第22條第4項,早已列明單程證的配額,由中共的中央政府主管部門「徵求」香港政府的意見後確定。既然香港特區政府無力解決房屋問題,一如蘇錦樑局長對港鐵車廂爆滿的反應「等多幾班車」,或張炳良局長對道路擠塞時的反應「要開徵電子道路收費」;特區政府最合理的反應,應向中央政府表達香港人滿之患,叫來自中國的家庭團聚者「等多幾班車」,或以非中國籍人士須通過資產與房屋審查般,開徵「電子家庭團聚徵費」,或最少提升團聚的資產門檻,確保新移民不會加重目前基層市民輪候福利的時間,一如今日英國對非歐盟移民的做法一樣。
今年2月底英國最高法院的判決 (2017) UKSC10確立,政府有權審查移民家庭的收入,對家庭團聚的收入設限,亦沒有違反《歐洲人權公約》;而香港的資深大律師李柱銘與余若薇,早在2013年的訪問與文章中,都指出在法例上,香港有權對單程證來港者設限,或加入「雙重審批」,或可要求中共減少單程證配額。
然而特區政府不斷「搬龍門」,既說人口老化要增加年輕人口,卻在上樓問題懲罰年輕人;樓價不斷創新高,完全脫離市民負擔能力,如以公屋申請上限的人工要住私樓,不要說買連租也幾乎不可能,市民甚至因此「自願減薪」,找一份較低人工的工作,去符合公屋的申請資格。
單身申請被扣分,半年前甚至研究大專學歷要扣分,那麼早婚或假結婚,以2人家庭17,350元月入申請,一方留在家不去工作,較雙方工作更為可能;想確保五年內上樓?那麼不要問養不養得起,或者懂不懂教子,先行產子成為3至4人家庭,22,390與27,050元的入息限制,才比較合理。又或者屬中港家庭,由於實際上根本無法核實在中國大陸的資產與收入,這些漏洞都令香港本地年輕人更難上樓。

上一代無法明白的悲情

就是這種不合情理的政策,令到能夠合乎政府入息標準,以至有動機產子取香港身份證的中港家庭,全面壓倒本地年輕人先上樓;一些極端絕望的年輕人,甚至在臉書高談寧願不建公屋,因為根本不會幫助到本港人!政府不是說「人口老化」嗎?年輕人無法解決房屋問題,如何結婚?如何產子?如何不會產生更多社會問題?
一個正常的社會,最重視就是自己的年輕人才,特區政府卻相反,一眾權貴甚至紛紛呼籲,叫受多年政府公帑教育出來的年輕人,離港去中國發展,突然「人口老化」又不成問題了!一如幾年前瑞銀分析員王某的名句:「低增值人士應該離開香港,以騰出空間讓高增值人士來港!」──更可怕的,「增值」與否,不是以客觀標準來衡量,而是以對中共殖民的貢獻來衡量。根據2016年第三季的統計數字,68%只得中學學歷,11%只有小學學歷,190個屬文盲的新移民,就成為了特區政府口中的「高學歷」的生力軍,要多加關愛;而本港9至15年強制教育出來的年輕人,就成為了「廢青」,千方百計阻止他們上樓組織家庭,不斷叫他們另謀出路離港或娶大陸配偶。
這些「陽謀」只能令年輕人確信,這就是中共的殖民政策,要洗牌換血,逼走香港的年輕人,讓路給殖民香港的大陸人,這才是「港獨」的最大溫床,也是上一代人無法明白的悲情源頭;正是這些政策,把香港下一代推往「港獨」,而對中國的一切,都感到冷感與厭惡。

林忌
時事評論員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