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今年出現多隻超購逾百倍甚至千倍的新股,市場似乎人氣不俗,但股價至今表現參差。「新股女王」、中央證券登記鍾絳虹指熱爆新股多為集資額少,缺乏指標性。她認為若有更多類似「出前一丁」等具品牌及故事性的新股,才有可能撻着市場。
記者:黃翹恩
雖然新股市場上半年傳統較下半年淡靜,至今踏入第二季仍只有國泰君安証券(2611)一家集資逾百億元,緊隨其後正在招股的藥明生物技術(2269),計劃集資40億元;反而5個月內已有3間新股超購千倍以上,超購逾百倍的更多達14間。
「有企業話情願買商廈」
這批超購王股價至今表現好壞參半,鍾絳虹提醒,這些熱爆新股集資額極少,涉及股東亦少,缺乏指標性;加上樓價企硬,資金流向樓市,在缺乏需求下,新股上市後股價受壓,對投資者並不吸引,更抗拒認購,陷惡性循環。
回顧新股熱高峯時,不少新股均錄逾百倍超購。鍾解釋,由於當時利率環境正常(非零息),新股從招股截止至公佈發售結果之間,凍結的認購資金「淨係收息已夠畀專業費用」,而企業客戶喜大注投資新股賺取短線回報,亦推動新股暢旺。
不過近年新股已難搵食,年初至今41%半新股股價已低於上市價。她指對企業而言,新股已不再是理想投資工具,「有啲企業話情願買商廈,樓市持有幾個月就升一升」。
近年香港仍穩佔全球集資王三甲,鍾指出全靠每年數家大型中資企業來港,集資數百億元支撐。面對內地年初起已加速審批新股,若上市時間縮短,鍾料不少企業會因A股估值較香港高,而轉投內地。
倘設立新板須確保客源
香港作為中資企業上市熱門地,尚有多久好日子?她坦言難預測,香港需要的是撻着市場、重拾活力的契機,例如有故事、品牌為人熟悉、「有感情」的企業上市。以最近遞交上市申請的日清公司為例,「我都食咗數唔清咁多嘅杯麵」,她認為此類公司能吸引投資者留意,「唔一定要(集資規模)好大,要有故事」。
證監會月前已為一帶一路基建公司來港上市開綠燈,鍾絳虹認為該類新股仍停留在政府、監管機構的高層次討論,計及上市前融資,與上市時須提供3年財務往績,短期未見與新股市場直接有關。
至於港交所(388)計劃設立新板,她認為定位須夠策略性、吸引與主、創兩板不同的客源,才值得設立,例如以新板吸引盈利未達標的科技公司、外國公司等,但香港亦需找回市場定價,吸引國際公司考慮在港上市。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