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年】
【本報訊】1949年中共建政至70年代末,香港與深圳(當年叫寶安)邊界曾發生多波大規模逃港潮,逾百萬內地人冒死逃來香港,不少人因此喪命。內地作家陳秉安早年出版《大逃港》一書轟動海內外,在香港主權移交中國20年之際,陳接受《蘋果》專訪,他認為要從大逃港歷史反思和理解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構思,指鄧是真心要讓香港搞資本主義、保持與內地的制度差異,這是留住香港人心的關鍵,不應動輒把香港問題歸咎「外部勢力挑唆」。
記者:陳永階
要讓作家談他的作品不難,但要讓曾任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寫作組成員、體制內作協副主席就香港問題公開發表評論並不易,陳秉安的坦率令記者意外,他直言關心香港前途:「研究和解決香港的現實問題,不研究當年大逃港的歷史,那只會是隔靴抓癢。」
陳秉安在深圳蛇口口岸附近15樓的家,露台正對深港西部通道:「很多人不知道,40多年前那片水域,曾是多少逃港者的葬身之地!」60年代逃港主要走陸路,就是深圳梧桐山、沙頭角一帶;到70年代因陸路防範加強,逃港者改以水路為主,就包括陳秉安眼前這片水域。陳指,當時后海灣比現在寬,退潮時要游幾個小時才能游到對岸元朗,偷渡者常帶汽車輪胎、泡沫塑料等當救生工具,還有人用一串吹脹避孕套、串起乒乓球掛在頸上當救生圈,令上述物件在當時屬嚴控使用。陳引官方數據指,從中共建政後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成功逃港者至少120萬人。
「這120萬逃港者換成家庭,衍生的人口就是逾300萬,這是多大的數字!80年代初香港才500多萬人,即至少有一半香港人是與逃港有直接關係!」陳指逃港者主要是不願留在社會主義大陸,才跑到資本主義香港;「這是毋庸諱言的客觀事實。我們(內地當局)研究和解決香港問題,怎麼能夠無視這段歷史?怎麼能迴避逃港歷史對香港幾代人的心理影響?」
「不應歸咎外部勢力」
為寫作《大逃港》一書,陳秉安曾採訪眾多當年的逃港者,不少成為好友,雖然現在中國已成經濟強國,但這些逃港者中沒有一個人表示後悔,「香港只有保持真正的資本主義制度,才能有吸引力,留得住人心」。陳秉安說了解幾百萬逃港者和他們的後人,才是窺測香港社會人心的途徑、是打開香港現有矛盾和問題的重要鑰匙,「如果我們一味用內地那套要求香港,用統戰思維處理對港問題,香港人會怎麼想?我看這才是香港問題的要害。鄧小平就是看到了問題本質,才提出搞一國兩制。用真資本主義、用一國兩制的兩制,留住香港人心」。
陳秉安認為香港真正要推翻共產黨、要顛覆這個政權的只是極少數人,「沒有人希望動亂,希望過不安定的生活。香港今天的問題,是(當局)沒有抓住大多數香港人的心理,沒弄清楚大多數香港人到底在想甚麼,輕率地把一切都歸咎於外部勢力挑唆。這是左的思維,是鄧小平早就提醒要注意的。那樣只會使香港問題越來越複雜」。他認為解決香港問題,「重在攻心,而不是伐力」。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