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舊中環街市今年第3季將開始活化,市建局計劃徹底改變街市用途,活化後大樓將提供「文化及零售」空間。研究香港歷史的香港「城市日記」策展人黎穎詩近期翻查文獻,在1842年5月出版的《香港憲報》頭版,發現第一代中環街市落成開幕消息,比清政府與英國同年8月簽署《南京條約》更早。她指,中環街市地皮一直為街市,冀市建局的保育計劃,盡可能保留相關社會功能。
記者:鄭啟源
黎穎詩近期在香港歷史館,找到1842年的香港憲報檔案,當年5月出版的憲報,就將中環街市開幕消息放在頭版刊登,反映地皮在175年前,已有街市的用途。據憲報內容指,中環街市在5月16日啟用,標榜為居民帶來便利(convenience and benefit),街市分設肉檔、蔬果檔、鮮魚檔、磅房及找換店,各類型攤檔亦分設在街市不同部份。
歷三次重建
黎穎詩指,英軍1841年1月25日登陸香港,不久後已開始賣地及建築發展計劃。舊中環街市地皮位置,當年曾出現在賣地表上,但後來決定用作設立街市。但她質疑,現時官方以至民間對中環街市歷史描述,部份資料未必正確。她說,發展局網站及維基百科,均指中環街市前身是華商設立的「廣州市場(Canton Bazaar)」。不過她根據1846年港府出版「Hong Kong Directory」的註冊商販資料,發現廣州市場及中環街市的商販是分開紀錄,可能是兩處不同地點。
中環街市先後經過多次重建,現保留的大樓已是1939年建成的第4代建築。根據市建局計劃,活化後第4代中環街市將用作文化及零售用途。黎穎詩說,按市建局往績,憂慮中環街市日後淪為連鎖店進駐的商場,「過去百幾年嗰度都係街市,係向不同階層市民開放,小商戶創業嘅地方」。她指市建局至今未披露活化後的營運方案,促盡量保留中環街市的社會功能。
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說,中環街市位置自開埠之初長時間發揮街市用途。按百多年前城市規劃,街市一般都設於區內較中心的臨海地段,既方便居民購買日用品,設於海邊亦可方便上落貨,中環街市位置當年正好滿足相關條件。
對於中環街市前身是否廣州市場出現不同說法,李浩然說廣州市場是當時香港島上主要市場,憲報所指中環街市位置相信是坊間所指廣州市場,兩市場是同一地點,只是官方紀錄與當時坊間稱呼之別。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