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藍眼淚」奇景慘遭陸垃圾污染

馬祖「藍眼淚」奇景
慘遭陸垃圾污染

位於台灣離島馬祖的復興沙灘,每年仲夏不少遊客慕名而來,等入夜欣賞被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列為世界15大奇景之一的「藍眼淚」(左圖),但近年卻迎來是一波波膠樽、發泡膠及廢木(右圖)。垃圾令海水變得污濁濃稠,夜光藻發出的微弱藍色螢光難以看到,夢幻景觀慘遭摧毀。

每年漂來1,800噸垃圾

台灣離島受黑潮和季候風等影響,東亞與南亞海洋垃圾漂來,慘變垃圾之島。荒野保護協會統計歷年,台灣全島海岸線被180萬噸海洋垃圾包圍,多個離島陷入生態災難。重災區金門、澎湖、連江等變成「垃圾海」,三個縣政府統計,每年有1,800噸垃圾從大陸等地漂來,相等於3.5噸大貨車,在海灘上倒垃圾1,000多次,當中多是發泡膠、膠樽及膠袋,不少有簡體字標籤,永遠清不完。馬祖屬連江縣,當地環保局長張壽華指,每年有600至700噸海洋垃圾漂流到當地,幾乎都來自福建九龍江、閩江及沿海養殖漁業,只要對岸下大雨或刮強風,隔天海灘就有大量垃圾,清理完還要運回高雄焚化「全民埋單」。
有專程到當地看藍眼淚的遊客指這次「只見垃圾不見淚」,只好敗興而回。當地環保人士陳建盛指,近年馬祖沙灘海洋垃圾又多又臭,慨嘆大眾對藍眼淚的美麗想像,現在都是「被照片所騙」;當地小學校長王建華稱,「追淚」的遊客只好挑較少垃圾的海岸拍照。馬祖南竿島位於福建沿岸,接近福州,從台灣本島乘飛機或輪船,亦可從福州循小三通坐船到當地,其聞名於世的美景藍眼淚是因為滑鞭毛藻(俗稱夜光藻)受到外在刺激形成,當夜光藻數量越多,藍眼淚越清晰。
台灣《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