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間傳說端午節前後要在門外掛上艾,以達辟邪驅病之效。中醫師表示,艾即艾葉或艾草,亦即中醫艾灸常用的原材料。除了艾灸外,艾於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其實很多,如新鮮艾葉可以用來煮餸,曬乾則能入藥,具理氣血、逐濕寒的功效,更能增強人體抵抗力。
記者:嚴敏慧
註冊中醫師許懿清指不同朝代的醫書均有對艾的記載,如明朝醫學家李時珍名著《本草綱目》,就以「治百病」形容艾,指其性溫、味苦,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有「醫草」之稱號。
要數艾的用途,許指,以艾灸即醫療用途最廣為人所知,儒家孟子曾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指部份慢性頑固疾病,需要長期的艾灸治療方能治癒。艾灸本身亦具有溫通經絡、消瘀散結、溫陽培元的功效,配合適當的穴位能達至防病保健作用。
夏日抑菌驅蚊蟲
除了外用,艾葉其實可用於食療。許稱,香港入夏天氣轉熱,但濕氣仍重,將艾葉入饌能發揮其保健功效,更能增強人體抵抗力。她教路,如胃寒、脾虛、濕重人士,可將新鮮艾葉切碎,如生菜絲般,直接用來煲粥食用。另外,從新鮮艾葉摘出嫩芽部份,用熱水稍為灼一灼,已可當沙律菜進食。
女士月經期間怕凍、胃寒者則可飲艾草茶,許指,艾草能夠滋補子宮,只要將乾艾草洗淨切碎,加熱水浸泡至出味即可,亦可加入士多啤梨乾、小紅莓乾飲用,若想味道更好,可再加喜愛的茶葉,焗一會再加入蜜糖。此外,艾草亦是民間點心的原材料,如艾草餅,就是將艾草打成茸,再與糯米粉混和成粉團,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蒸熟。
民間傳統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會在家門口掛上艾,指能祛病辟邪,許稱,祛病辟邪之說並非全無道理,沙士期間已有人自製內有艾葉的香包,以其特殊香味辟穢,想功效更顯著,建議可加入檀香、沉香、廣藿香、丁香等芳香藥材。
燒艾則有抑菌和驅蚊蟲之效,有效預防夏季傳染病的流行。許建議一般家居使用,可直接購買艾絨燃燒,艾絨即將艾葉曬乾搗碎,亦可直接點燃艾絨包成的艾條,但要留意通風問題,「例如係房入面燒艾,要留一窗口通風,人亦不應在同一個空間內逗留」。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