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文翠珊在曼徹斯特恐襲後提升了國安警戒級別至最高的「危急」(critical),動員五千軍隊協助守衞重要公共建築物包括國會、皇宮及公眾活動場地。而未來短時間若英國再發生大規模襲擊,只怕有更多英軍會被調動到街上巡邏,令英國各地街頭跟美國及其他歐洲大城市如巴黎一樣,四處見到荷槍實彈的軍警戒備。
英國大小城市包括倫敦的治安向來不錯,至少比美國城市好一些。petty crime如扒手、盜竊、偷車之類當然免不了,但暴力罪案特別是涉及槍械的罪案極少。走在倫敦、曼城或利物浦街頭,大家只會看到輕裝巡邏的警察,鬧市的氣氛少了一份緊張,旅客自在舒適,可以放心閒逛。
當然,英國也曾經歷過長時間的恐怖襲擊潮。爭取北愛爾蘭脫離英國跟愛爾蘭統一的愛爾蘭共和軍(IRA)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惡名昭著,不但在北愛爾蘭四處襲擊英軍據點及暗殺軍警,他們對英國本土目標包括政治人物、政黨、皇室成員也不放過。1979年炸死皇夫菲臘親王舅父、末代英國駐印度總督蒙巴頓伯爵(Lord Mountbatten)就震驚中外。
1984年保守黨在布列頓舉行黨大會,愛爾蘭共和軍又在黨高層下榻的酒店放炸彈,把酒店炸個七零八落,首相戴卓爾夫人及丈夫匆忙穿睡衣逃難狼狽不堪。襲擊最終令五人死亡包括一位保守黨議員,另有數十人受傷。共和軍又不時進行野貓式攻擊,例如在重要地鐵站、鐵路樞紐放置真假炸彈,然後在last minute通知當局疏散人群及拆彈,藉此製造各種混亂及不安以向英國政府施壓。
儘管IRA大小襲擊不斷令內部安全受威脅,但英國政府只在北愛爾蘭部署英軍巡邏及執法,本土戒備沒有明顯提升,也未調派大量持槍軍人四處巡邏,而警察仍堅持不持槍巡邏。若因為伊斯蘭國的恐襲威脅而令英國改變這個較寬鬆的保安環境,英國大小城市的氛圍與面貌為之一變,頗有點未打已先輸一仗的味道。
伊斯蘭國只為製造仇恨
不過,英國提升警戒級別,派出大量持重武器的軍警巡邏也許是無可奈何的事。跟IRA相比,伊斯蘭國是個更難纏、更冷血的對手。IRA發動炸彈襲擊當然造成不少死傷,但他們有清晰的政治目標,襲擊純然是手段,想的仍然是在政治上解決北愛爾蘭歸屬問題。此外,他們不少炸彈襲擊都會事前預警,讓有關方面疏散民眾,反映他們不以濫殺為樂。
伊斯蘭國卻可說集野蠻及ruthless於一身。他們發動襲擊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殺傷最大數量的平民,從而製造恐慌及仇恨。對伊斯蘭國恐怖分子而言,不管是放炸彈、亂槍掃射、駕駛貨車衝向人群都只為了殺人,不是要發出甚麼訊息或促成甚麼政治談判。除了以武力、暴力回應外,暫時沒有甚麼其他方法處理伊斯蘭國的威脅。倫敦、曼城街頭難免看到越來越多手持自動步槍緊張兮兮的士兵、特警。在西敏寺及泰晤士河畔無憂無慮散步的光景也許一去不返了!
盧峯
資深傳媒人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