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文集彙編》所收的一部《詩娛室詩集》,可能有錯裝。卷十六、十七、十八的頭尾幾頁相互竄亂,略微有些影響閱讀。這時作者黃安濤到了潮州做官,主管刑獄之事,遂有《潮風》十首,針砭時弊。他最痛恨的乃是械鬥之俗,好幾首詩都從這件事出發。上來就說,潮州這地方民風彪悍,好勇鬥狠,常常脫離管束。一點小事就喊打喊殺,整村整族一起上,此為「打怨家」。
打死了人,又有新花樣。真兇往往無人追究,苦主會尋一個懦弱而有錢的冤大頭,把他誣賴成殺人犯。若對方不肯配合,糾纏將無休無止;若肯花錢消災,仇怨很快會消弭於無形。此即「買輸服」。
複雜些,尚有「宰白鴨」。真仇家逃了,找到二手頂包貨。二手也不想承擔,索性花錢買命,更找下家。這第三手的頂罪之人大多窮苦無聊,「例多孤子無依,所得身價,彼謂之香燈錢。以死後旁人為之繼嗣,接續香火也」。讀至此處,稍稍一查,始知宰鴨之風流傳已久,清初以降史不絕書。在福建、廣東沿海地區,械鬥最狠,頂包最多,後來漸漸擴散到整個南方地區。
官場陋習陳陳相因,但大家都不是傻子。每個時代都有些清廉官員,面對這樣的悲慘世界,還能發出些正義的呼聲。只不過螳臂當車終究無效,做白鴨的有時不一定孤寡,恰恰相反,可能需要賣掉自己年輕的生命,去養活身後一大家子人。
在主流的旅遊宣傳口徑裏,今日潮汕似乎只是美食的天下。民風、歷史、文學,一概少見提起。外鄉人無由知道勇悍之風如今存否,倒是想說古今不異,有豪強處總有白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