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測檢查」刷新監管退化低點(時事評論員 林忌) - 林忌

「目測檢查」刷新監管退化低點
(時事評論員 林忌) - 林忌

自1997年政權移交以來,香港的標準在這20年不斷倒退,政府不但報喜不報憂,甚至為包庇貪污配合弄虛作假。今次我們遇到了香港退化的新低點──港珠澳大橋石屎測試涉嫌作假,廉署拘捕21名土木工程拓展署承判商的職員。
從特區政府的新聞公告,可知今日政府對待醜聞的態度。政府在23日發出公告回應廉署拘捕行動,聲稱「駐工地工程人員完成上述三項工程結構目測檢查,結果確認全部結構良好,沒有發現任何異常(例如裂紋)迹象」。官媒以至親政府傳媒,立即以此作大字標題,為醜聞降溫。即使「常識」也知道,「目測檢查」難聽地說就是「斷估」,目前的情況只能說「未必是最差」──即表面上不影響結構,但時間長了又如何?遇到暴風雨又如何?政府未認真檢查,就已經賣弄語言偽術,未檢查靠目測「推斷」出「確認全部結構良好」,令人擔憂之極。
事實上,近年由於各區都大興土木,由舊樓重建以至維修,到政府不斷興建大白象工程,在人手短缺以至監管落伍的方式之下,由鉛水問題推去水喉匠,到近日傳真社揭發的防火電線危機,上年城大體育館天花倒塌等,這一切都指向政府的監管有等如無。可是,政府至今所有的「檢討」,從不認為是監管機制有漏洞,更選擇性執法,出事就「賊過興兵」;相關涉案者,多次利用這種機制,來反證自己「安全可靠」──例如那些有問題的業主立案法團工程,小業主有懷疑,則被這些專業資格「拋窒」。

民生政策腐敗入骨

港珠澳大橋再次揭露的,就是特區政府常把責任拋給專業資格的「認可人士」負責,然而當「認可人士」出事就自稱「只是簽個名」,或以種種理由說明不關自己事,而要取消其專業資格又要經歷繁複的程序,於是令「博大霧」的鋌而走險,變得有利可圖;由車房驗車,到水喉驗水,以至如今連建大橋的石屎測試,都不斷大陸化與中國睇齊,說明中港融合,死路一條。
以往英治年代倚重公務員系統做出成績,以真正的能力去起用官員,官員以真正解決問題為己任。如今上樑不正下樑歪,例如交通擠塞以至違例泊車的問題,政府不斷倒行逆施,令情況惡化;全中環只有13個交通督導員,政府卻不斷拆停車場,於是中環泊車位搶至天價月租1.3萬,甚至連董建華座駕也要在中環禁區違例泊車。肯用腦的會問:與其用1.3萬租車位,何不以1.5萬月薪請私人司機?於是老闆車成為中環「新地標」──然後靠13個交通督導員加少量警察來驅趕過千架老闆車,又怎可能不塞車?天天塞車,政府就會列舉抄牌數字又創新高,去說明自己「做了功課」,然後反過來怪罰款太輕,要增加刑罰云云。
政府不但無法改善問題,反而越搞越多問題,以致只會用語言偽術包裝問題。另一例子,就是的士長期冇王管。政府為「監管」與控制車輛數字,拒發新的士牌,令的士牌價炒至最高700多萬。而的士拒載、濫收車費、呃遊客等問題頻生,更出現「黑的」以至身份成疑的司機,甚至撞車人也無從追捕。特區政府不去檢討的士司機身份認證,如為的士駕駛證設立電子資料庫認證,更多放蛇檢查駕駛證以保障乘客,卻採取大規模行動,放蛇拘捕解決市民冇車坐的Uber。
究竟特區政府是為市民服務,還是為炒牌商服務?十年前八折的士成行成市,就立即推出「短加長減」去幫助車主加租,打擊市民的荷包;如今繁忙時間與地點的「按錶收費」,已經名存實亡,合法的「電召附加費」以至非法的濫收車費,連萬宜水庫行山也要加上百元才能叫到車,特區政府卻寧可放蛇去消滅Uber,也不放蛇去捉犯法的士司機,民生上的腐敗已經入了骨。

林忌
時事評論員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