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豪客邊行邊派金牛

昔日豪客邊行邊派金牛

【本報訊】「最浮誇嘅使錢方法梗係派錢啦,就係有豪客從大門一開,就一路行一路派錢;張張一千蚊紙,見人就派,連掃地阿嬸都有!」有「金牌大班」之稱的侯爵會媽咪Maggie細數當年:「嘩!旺到百花齊放,豪客喺夜總會門口等位,好似茶客喺酒家等位嘅情景。」那些年,小姐身穿幾千元一件的旗袍、皮草返工,「回歸前啲樓價咁高,媽咪呀小姐都有能力買;沙士後,海怡半島一個700幾呎單位都只係220萬,但都冇人敢買,冇生意邊個敢買呀?」

在夜總會打滾30年的Maggie慨嘆媽咪行業已式微。張 軍攝

泊車仔收入高

以往夜總會好景,連帶門口的泊車仔都受惠。55歲的全哥80、90年代在尖沙嘴凱撒夜總會當代客泊車,「試過一晚代客泊超過100部靚車!」當年他月薪僅2,200元,「真係好好賺,有人畀200蚊貼士,嗰個年代,我月入可達萬幾蚊,而當年沙田偉華中心一個單位都不過30幾萬」。
2003年2月一場沙士,香港經濟直插谷底,旅遊業大受打擊;同年7月,中央推出自由行挽救經濟,但夜總會生意仍大幅下滑,夜場推出各種優惠自救。大富豪邀請俄羅斯歌舞團表演,每位250元包一杯啤酒,限坐一小時;中國城也推出150元入場睇歐洲歌舞表演、人肉壽司派對等。當時在中國城做大班的Maggie亦出盡法寶:「肚兜、睡衣、飛機師(主題之夜)呀!」業界掙扎求存,但仍抵不住結業潮,Maggie慨嘆:「05年起有間大型夜總會開始執笠,跟住大富豪、新花都等開始執笠啦!」
有「金牌莊家」之稱的前立法會議員詹培忠笑言,當年喜萬年夜總會被譽為股票金融界飯堂,行家會在此交換消息和應酬,亦是傾生意的好地方,不過1997年後,社會風氣改變、廉政公署加強反貪宣傳,到夜總會傾生意已經過時。
外人常說到夜總會「跳舞」,金勞詹卻笑指其實是沉迷在銷金窩:「美其名應酬,但事實係追小姐。電燈着、鬼掹腳,不知不覺走去夜總會。」
黃金歲月一去不返,他認為中央當然希望香港繼續舞照跳,但本港經濟條件已不同,租金又貴,「仲點經營夜總會呀?印尼一間夜總會面積幾十萬呎,內地任何地方都有大型夜總會,香港已被淘汰!」
■記者林 熊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