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府日前委託房協研究在郊野公園建屋,作為唯一諮詢機構的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事前一無所知。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前主席鄒桂昌指,根據政府既有政策,是假定郊野公園不可發展。他批評政府想改變政策卻不諮詢公眾獲得授權,若一意孤行,日後勢必面對司法覆核。
記者:潘柏林
鄒桂昌是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客座副教授,曾在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擔任委員、主席職位10年。他指自己擔任主席期間審議很多郊野公園的工程,一般批准興建電纜、配水庫,施工範圍事後要復原。但他從未處理開發建屋申請,因為規劃署列明郊野公園屬Presumption against development,即假設了不可發展,特別指都市建設和建屋。
港府近日卻委託房協研究在大欖和馬鞍山郊野公園建屋,鄒桂昌認為港府違反政策連貫性,亦不應該用「郊野公園邊陲」字眼,予人感覺涉及地帶並非郊野公園。
「搵得房協 會唔會唔起?」
他指政府要策劃建屋必須面對兩個問題。首先,香港法例208章《郊野公園條例》列明漁護署署長職責,確保郊野公園用途是保育、康樂和教育,政府想改變既有政策,必須先諮詢公眾,「政策改變應唔應該溝通?應唔應該攞到大眾mandate(授權)?」
其次,鄒桂昌認為香港政府委託房協研究建屋做法不公平,「你信佢就儍,搵房協即係已經由工務角度研究條路,你話佢會唔會唔起啊?房協佢嘅責任就係起屋,最終會唔會唔起?即係一開始已經大細超唔公平」。
鄒桂昌指,若政府既有政策不變,漁護署和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不應同意在郊野公園建屋。他坦言:「如果有一日漁護署最終話可以放棄郊野公園地嚟到起屋,我覺得漁護署係失職!」
鄒桂昌本身是土壤學和植林生態學專家,他指香港郊野環境得來不易。二戰後郊野光禿禿,尤其花崗岩的地帶屬於劣地(badlands),全靠漁護署植樹造林,例如種植的台灣相思根部獨有的根瘤菌改善土質,數十年後土壤保水功能、有機性、透氣性等均有改善,他指正正是土壤改善,泥土下的生態系統支撐起生物多樣性,亦改變微氣候,減少山火發生的規模和時間。如果單憑物種是否罕有判斷郊野生態價值,是落後想法。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