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啟德發展,上世紀玫瑰園計劃的延續。1998年新機場落成,騰出320公頃的啟德舊機場市區用地,規劃歷時廿載,願景一換再換:郵輪碼頭、體育園,還有屢破呎價的豪宅。見證千億基建的民航處前處長樂鞏南謂,工程是六四後港英為穩定民心的政治產物;前政府規劃師陳達材則指,鴻圖創造發展,大量填海卻令維港大幅縮小。20年過去,10組相片,映照今昔。50年不變、一國兩制能否落實未可知,一幅幅相片,卻見證香港「有地便是王」的玫瑰夢,歷20年不變,諷刺地成為另類的香港價值。
1995年夏天,《財富》雜誌封面以〈香港之死〉為題,預言97回歸後香港大倒退。諷刺的是,20年後的今天竟逐步應驗,包括香港「變成北京的殖民地」、「不再重視法治」等;但若從高速發展角度看,香港這隻一度識生金蛋的鵝,回歸20年仍散發餘暉。上世紀的玫瑰園計劃,影響97後香港長遠發展。1989年10月,時任港督衞奕信在施政報告中提出10項工程的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儘管被指只為撤走前撈一筆,卻為回歸後的香港經濟發展注下強心針。
彭勵治六四前曾擱置搬遷
這項歷時8年、耗資達1,553億元的工程包括興建新機場、連接市區的鐵路幹線,西區海底隧道等,連帶東涌新市鎮發展,以及西九龍填海。樂鞏南回憶道,早於80年代初,啟德用量已飽和,但時任財政司的太古大班彭勵治,其實早擱置機場搬遷。「直到1989年北京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衞奕信先落實計劃,希望借助超大型計劃穩定港人信心,繼續吸引外商在港投資。」樂鞏南說。
由當年的玫瑰園到今日貫通中港的高鐵發展,龐大基建項目與政治一直分不開。80年代在拓展署出任城市規劃師的陳達材就指出,當年提出的玫瑰園計劃,除了在人工島上興建新機場,還包括市區大量填海。「當時預計人口會增至900萬,土地需求殷切,唔喺新界收地,最簡單直接嘅方法就係填海」。中英談判落實主權移交,回歸前10年是填海高峯期,陳達材表示填海範圍遍及啟德、紅磡、土瓜灣及西環和灣仔沿海一帶。
除了今日被視作一手樓供應重鎮的啟德發展區,過去20年,清拆重建的荔園、虎豹別墅、囍帖街、裕民坊,甚至原址位於廣播道的亞洲電視廠房及西九發展區,雖以不同主題包裝,但屢被譏為變種豪宅發展項目。97後,充滿殖民地色彩的皇后碼頭成為歷史,就連見證馬照跑舞照跳的大富豪夜總會,亦無法平穩過渡,於2012年關門大吉,改建為商場,成為港產片上的光影,只剩集體回憶。
■記者呂麗嬋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