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丹東市寬甸縣2013年發現一塊至少600噸的單體玉石,被認為至今為止中國最大的一塊單體玉石。不過,3年多時間過去了,該塊「玉石王」至今仍藏在大山深處,只剩下一人一狗繼續留守,幾乎被人遺忘。
今年54歲的李有清,看守這塊600多噸的玉石,至今逾3年。原本,他是滑石一礦區的生產場長,2013年9月,在他的礦區內,發現了一塊垂直直徑8米,高4米多,厚度超過3米,重量至少600多噸的「玉石王」。從2014年開始,為了保護這塊「玉石王」,礦主王興東決定礦區停止開採,辭退了所有員工,只留下了李有清一人。李有清也從場長,變成了「守玉人」。
李有清原本以為,看守玉石不會時間很長,但一守便守了3年多,他接待的參觀者上千人,有政府部門領導,有商人有意投資,有學者實地考察,但每次都是來了之後都說等待「好消息」,但最後都是毫無音訊。李有清說:「當時礦主說這要好好保管好,保護好,是無價之寶,但政府看看就完事了,也沒有甚麼說法。」
這種沒有限期的看守,令李有清感到非常艱難:「我就希望早點兒出頭,早點開發出來。」而作為礦場老闆的王興東,也是急不及待開工。他說:「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玉王是我個人的,是咱中國人民,包括你、我。我們合理把它保護好、利用好,讓它傳世,希望有人有這個能力,把這個玉王開發好,不讓它受破壞。」
作為當地政府,丹東市寬甸縣3年多時間,為何不做出相應規劃、層層上報呢?丹東市寬甸縣經信局劉局長解釋,由於該地區偏僻、交通不便,再加上玉石體積巨大,根本不適合挖掘開採,只能就地想辦法,作為政府,也在一直做着工作,只是一直沒有甚麼實質性結果。
「它這個東西,論證來論證去,都是很難開採。現在想藉此打造玉石小鎮,做旅遊。依靠這個大玉王,做旅遊的生意。」劉局長說,玉石對中國傳統文化來說,是有靈性的;而這塊玉石屬於礦主王興東的個人資產,政府也正在協助他推介,但在招商的過程中,一直沒碰到合適的投資者。
目前,這塊「玉石王」還在礦井內,靜靜的等待。何時把這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資源,給當地百姓帶來受益,還需要等待。王興東興致勃勃說:「我希望盡快的,亦想透過政府部門大力支持,我們共同把它做好。」
看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