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90後創立 助中小企解難應收賬融資平台獲阿里泵水

兩名90後創立 助中小企解難
應收賬融資平台獲阿里泵水

【財經專題】
本港中小企不時面對買家「拖數」問題,手緊情況時有發生,銀行亦不易就該筆應收賬融出資金。兩名「90後」看中機會,組建網上個人對個人(P2P)融資平台橋彼道(Qupital),連結投資者及中小企,應收賬融資年利率低至8厘,毋須如銀行般抵押磚頭。最近公司更獲阿里巴巴及康宏(1019)睇中,融資200萬美元(約1,560萬港元)。
記者:梁偉聰 周家誠

創辦人陳盛源(Andy)在美國讀書時,知悉外國有類似應收賬拍賣平台,故萌生回港創業想法。而黃永東(Winston)大學畢業後曾於中資公司工作,眼見內地P2P貸款大熱,曾向老闆交計劃書,但不獲理會。兩人於球場巧遇,發現有類似「諗頭」,一拍即合創立橋彼道。
所謂應收賬融資,即出口商銷貨予買家後,買家一般要30日至120日後才付賬,故出口商不時出現手緊,銀行則會提供應收賬融資服務,買下應收賬融出資金,但多會要求商家用廠房或物業等作抵押。

兩位「90後」創辦人黃永東(左)及陳盛源一拍即合創立Qupital。 張柏基攝

人手確認賬單真偽

黃永東指,平台的做法毋須資產抵押,每一份應收賬單平均可提供85%至90%資金,最多可做到95%,一張100元的賬單年利率達8厘至14厘。他們會招攬中小企將賬單放上平台,再邀請私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參與融資。現時橋彼道以人手確認賬單真偽,包括中小企以往交易紀錄、船運單等,亦會聯絡中小企的買家,確認賬單及通知對方債權轉換,但坦言「回覆只有一半一半」。至於平台收入,主要來自每張單收0.25%至0.75%交易費用,以及投資者回報的兩成。
據政府數據,截至去年底本港中小企數目約32萬間,佔本港商業單位總數98%以上。工業總會副主席林宣武指出,出口企業被客拖數問題十幾年前已有,「見到鬼佬公司就叫救命,60日、90日,有啲遲到120日,所以風險係幾高嘅。」曾擔任出口信用保險局主席的林氏指,以往銀行會因應出口商是否願意抵押物業才借錢,但在中小企融資擔保及信保局協助下,則容易得多。

貸款毋須資產抵押

林宣武批評銀行承購應收賬融資時「食水深」,例如應收賬100萬元,最終只能拿到88萬元,其餘則算利息,以年計息率達12厘。至於橋彼道年利率水平,他認為與銀行分別不大,不過該平台毋須資產抵押,林認為是「too good to be true」(好得難以置信),擔心平台角色模糊,對其是否持有合法牌照亦有顧慮。
橋彼道最近得到由概念資本、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康宏旗下投資基金DRL Capital及Aria Group融資200萬美元,以擴張業務及團隊,並開拓東南亞國家市場。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