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成年子女父母同一屋簷下難免有衝突,調查發現36%父母每周會和同住的成年子女爭論一次,圍繞經濟問題如家用、買樓等;亦有35%成年子女因缺乏私人空間而起衝突。74歲的宋婆婆因難忍生活習慣不合,要求兒子一家4口遷離其公屋,相罵之下終演變成斷絕母子關係,「一齊住好似被孤立」。社工指近年相關求助個案有上升趨勢,促政府建更多年輕人宿舍,令成年子女可有更多機會離家獨立。
記者:廖梓霖
向晴軒於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向青少年中心、老人中心、社區中心共675人發放問卷,了解父母與子女的相處情況,258人為父母,417人是成年子女。調查發現,38%是子女因經濟問題,如租金和樓價太貴未能搬走,需與父母同住。相處方面,37.6%父母埋怨子女無做家務分工,35.5%子女抱怨無私人空間。16.8%子女會與父母為政治問題起爭執。約兩成父母認為和成年子女起衝突對他們甚感困擾。
團體指求助個案增
明愛向晴軒督導主任兼註冊社工王翠珊指,近年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而起衝突的求助個案有上升趨勢,近半年中心每個月處理約100個求助,平均每日3個。
今年74歲的宋婆婆原本獨居逾10年,2015年,其40多歲兒子在治療癌症後經濟出現問題,向母親提出賣掉私人物業套現,並以照顧母親為名,一家4口搬到宋女士400多呎的公屋單位同住,宋婆婆內心不願,「獨居梗係好,但係費事個仔唔開心」,兒子一家搬入後,婆婆發現彼此生活習慣迥異,被迫放棄聽粵曲和收音機,其孫女晚上凌晨2、3點才入睡,「我10點要瞓,叫孫女唔好嘈,佢唔理我」,宋婆婆因行動不便,需用痰盂上廁所,早上才到坐廁倒走排泄物,「佢哋話我污糟」,結果宋女士每日清晨5點起床,到邨內公園度日,維持整整一年,「個心好酸,覺得自己好慘,係咁喊」。
宋婆婆終忍無可忍,出聲請兒子搬走,豈料新抱即對她惡言相向,「佢話用毒藥毒死我,冇人同我收屍,我話我同我個仔講嘢,幾時輪到你講?點知我個仔都話我賤」,宋婆婆其後報警,在社工協助下,到向晴軒居住一個月,待兒子遷出後再次獨居。不幸的是,至今她和兒子已不相往來,「佢話要同我斷絕關係」。
向晴軒督導主任王翠珊指,倘若宋婆婆嘗試一早和兒子溝通,「唔好咩都屈住屈住」,結果或會不一樣。她解釋,家庭中的冷暴力會對個人心理造成一定傷害,容易釀成衝突,「好多人覺得家醜不出外傳」,她建議父母和子女避免口角時使用傷害人的說話。市民可致電24小時向晴熱線求助18288。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