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說,只有兩個德行相類的好人,才能成為完美的朋友,但萬一你不是好人,也沒德行呢?根據阿里士多德,你大概不會有忠誠的朋友。如何是好?幾年前網上有篇熱門文章,用幼稚園學生的心態,解釋成人交友原則,似乎很有理。小強是班中有最多玩具的學生,同學爭相跟他為友,但小強視為朋友的,只有一男一女。問小強喜歡他們什麼,他說男的不會拿走他的玩具,只會交換,而女的則樣子可愛──各取所需,真公道。無論你是否承認或自覺,這種「交換關係」往往就是你的交友準則。
該文繼而說,優秀的人跟平凡人交往,溝通成本較高,因為平凡人可從優秀的人身上,獲得物質或精神的好處,而優秀的人只能施,無法受,自然不想輕易建立關係。作者結論是:要結交出類拔萃的人,唯一方法是令自己也出類拔萃,努力培養學識與才華,縮減雙方溝通成本的差距。心水清的讀者該看得出,文章雖用上「交換關係」這種摩登字眼,但它強調以學識、才華作為交換條件,則顯然跟阿里士多德那重視內在美的交友論相通。過了二千多年,我們談說友誼,原來還是老調重彈。
除了冷冰冰的理性分析,其實阿里士多德也曾文縐縐說過,朋友是「寄居於兩個身體的一個靈魂」(mia psyche duo somasin enoikousa)。這金句不講德行,玄之又玄,但反而更接近我內心的感受。我向來相信,兩個人的相遇,或多或少總帶點宿命,正如蒙田所說,友誼是「上天注定」(par quelque ordonnance du ciel)。交什麼朋友,不但決定了你會成為什麼人,更決定於你本質是什麼人,個人努力,豈及命運的萬有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