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520成為台灣政治重要的一天,尤其今年更是重中之重,除了是政黨輪替之後小英總統執政滿一周年以外,也是最大在野黨中國國民黨黨主席改選的日子,這一年來,小英的改革戰場不斷增加,但結果不滿意度超過五成,而在野國民黨經歷二次黨主席改選,全黨處於群龍無首,政黨支持度低迷,政黨反感度不斷攀升。
2016年1月16日,民進黨取得總統與國會過半的全面執政,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請辭下台。隨即進行黨主席補選,在補償換柱心理下,洪秀柱勝了地方派系聯盟推出的黃敏惠。洪秀柱上台急於打出「北京關係」,表述「一中同表」加上小英520上台,讓國民黨地方派系驚覺政治生態的改變。
國民黨地方派系支持吳敦義參選黨主席,首要改變國民黨黨員結構,洪秀柱陣營為了抵擋結構的改變,使出提前改選,壓縮新進黨員的時間,就職日依舊是8月20日。黨員數由1月公佈是22萬,其中黃復興黨部佔17萬,到520投票日公佈可投票黨員數已經近48萬,成功稀釋黃復興黨的優勢,可見地方派系在面臨生存危亡之際,選擇對2018年地方選舉,較能幫助且讓地方派系生存與勝選的吳敦義。
國民黨從2016敗選以來,黨內處於弔詭氛圍,一來經歷二次黨主席的選舉,黨內支持對象壁壘分明,彼此之間相互攻擊,二來對於敗選原因或路線選擇不敢公開辯論,成為隱諱的傷疤,似乎黨只要出現英明的領導者就會「康復」。而國民黨原本支持者可以區分成四塊,外省族群、軍公教群、地方派系、經濟選民,隨台灣社會「世代矛盾」國民黨支持者內部的矛盾也加劇,因此國民黨出現團結不了,也分裂不了現狀。
國民黨不會倒也不會改名,歷史的弔詭,如今是民主制度保障國民黨不會倒,因為民主制度不會出現一黨獨大,民進黨對立面目前還是國民黨為主,短期還沒有出現替代者,但可能會逐漸衰退。畢竟中國國民黨具有歷史性與兩岸關係,不容易改名,且中國國民黨不是改名問題,是路線與主張如何貼近世代,如何吸引人才入黨的問題。
台灣社會矛盾已經不是統獨問題,而是世代對立問題,「晚出早退」年輕人很晚才出社會工作,年長者卻很早急於退休,享有豐厚的退休年金制度,而年輕人普遍低薪,加上貧富差距加大,世代不公,世代價值觀也落差甚大,如「同婚議題」年輕人全面性支持,年長者也呈現全面性反對。無論台灣政府或政黨領導人都需要認真嚴肅看待世代議題,否則未來很難獲得新世代的支持。
國民黨年輕政治人才凋零
威權時代,台灣政治菁英只能選擇加入國民黨,民主化之後,尤其九十年代學運世代,幾乎都選擇加入民進黨,這批學運世代如今50歲上下,成為民進黨現階段最強的骨幹,近期的太陽花學運,也選擇非國民黨的政治陣營。這次黨主席幾位主要競爭者都近70歲,而黨內50歲政治菁英也寥寥無幾,這對國民黨是殘酷的現實。
小英總統把改革比喻成屋子打掃除,從年金改革、司法改革、勞動工作權、甚至區域平衡上提出前瞻計劃,把改革改得塵土飛揚,支持者不滿改革速度不夠快,希望早點塵埃落地。很多人都認為小英魄力不足,但幾項改革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都不敢做,而小英選擇第一年就做,這或許不是魄力而是毅力。
但隨吳敦義當選黨主席,宣示台灣下場選戰的啟動,無論執政的民進黨或在野國民黨,都提前為2018的地方選舉,政治板塊佈局,小英的執政已經不能單單思考改革而已,還需要顧及政黨的選舉考量,改革是一條漫長的路,而選舉是迫在眉梢,選舉失利也會重挫改革成果。吳敦義參選黨主席是為了佈局2020年,而明年的地方選舉,也是輸不得的壓力。
選舉成為台灣政黨戰鬥力的來源,良性的競爭成為開放民主的基石,政治惡鬥成為下次選民選擇的成果,看似紛紛擾擾的台灣政治,也成台灣社會的一部份。
洪耀南
台灣自由選舉觀察協會秘書長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
【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