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心水食桌】
炸雞韓燒部隊鍋,連韓國刨冰都在香港遍地開花了,還有甚麼韓國菜式未來香港?還有甚麼可以叫韓迷驚喜?有,「燈燈燈凳」──馬格利酒吧。
尖沙嘴金巴利道有「韓國街」之稱,競爭激烈,在轉角盡頭,有間名為「Ssal Bori Ssal」的小店上月開幕,餐牌看來,還不是豬手煎餅和泡菜,但經老闆SJ細心說明,才知道這些菜式,都為餐廳的馬格利酒而設。餐廳的名字有趣,由馬格利酒的兩種原材料米(Ssal)和薏米(Bori)的韓文英譯組成,同時是一個韓國飲酒遊戲的名字。馬格利酒在香港不算流行,因為馬格利酒的保存期只有一個月至一年左右,所以香港只有一款綠色膠樽馬格利酒,平價又粗糙,引致很多香港人對馬格利酒的印象都不算太好。其實馬格利酒近年在韓國「復活」,從以前刻板、有平民酒王之稱的酒,變身成為首爾街頭型格的馬格利酒吧,有些更大玩mix and match,炮製馬格利雞尾酒。
餐廳的韓國老闆SJ,亦是同區韓國餐廳「家家戶戶」、「漢城」和灣仔新派韓菜「Momojein」的創辦人,有見香港缺乏同類酒吧餐廳,決定開設Ssal Bori Ssal,她和媽媽李太走訪韓國多個米酒廠,試了過百款馬格利酒,才引入十款在香港少見的酒,而且款式不時轉換。酒類分為兩種,一是生米酒,以膠樽盛載,因米酒還在瓶內發酵,所以用膠樽才不會壓力逼爆,餐廳其中一款最高級的生米酒來自米酒品牌「福順都家」,它以低溫發酵,全天然二氧化碳法所製,不含防腐劑及添加劑,扭開樽蓋,氣泡嘶嘶嗄嗄的升起,有如香檳般,所以飲用時也要用香檳杯!除了生米酒,店內還有數款熟米酒,均以玻璃瓶盛載,熟酒在入瓶前已經完成發酵,因此保鮮期可長達一年。無論生熟米酒,均有原味,或是加入其他配料如紫薯、提子、栗子等釀製的特別口味。
七款煎餅 佐酒一流
想到馬格利酒,韓國人必然想到煎餅,因為馬格利酒是農民之酒,往日的農民和低下階層,能輕易以水、米和酒麴做出馬格利酒,因此在農民界甚受歡迎,而煎餅亦是容易烹調之食品,只需要麵粉和水,家中有甚麼就煮甚麼,對於忙碌了一整天的農民而言,是快捷美味的組合。流傳至今,成為韓國人的文化傳統,特別在下雨天,因為滴滴嗒嗒的雨聲和煎餅時滋滋聲相近,所以格外想吃煎餅和馬格利酒。所以在Ssal Bori Ssal的餐牌上,有近七款煎餅,除了普通的泡菜,還有牛蒡、綠豆、辣椒等等,煎得香脆,佐酒真是不錯。
除了煎餅,韓國人亦愛以豬肉配搭馬格利酒,因此酒能去卻豬肉的油膩,餐牌上有大量的豬肉菜式,包括韓式豬手芝士豬肋骨、韓式豬手、泡菜豬肉等等。香辣的菜式亦是配襯馬格利酒的好主意,因馬格利酒的米香順滑creamy,彷彿像牛奶一樣,有解辣的功效,吃香辣的雞腳、海螺、魷魚等等,便是最佳配搭。菜式的製作亦比一般的韓國菜館講究,其中豬手就用足15款韓國香料像人參和棗一同燜煮,用來燜豬肋骨的招牌醬汁,用了Kochujang韓式辣醬、白蘿蔔、蘋果等等煮完後,再發酵一天而成,頗有心思。廚房裏雖然只有兩位韓國姊妹花,又不是甚麼星級大廚,只是用阿豬媽的心意,做出一道道平凡又有心思的菜式,值得一試。
Ssal Bori Ssal
尖沙嘴金巴利道78號金輝閣地下B舖
記者:鍾詠嫻
攝影:劉永發
編輯:梁浩維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