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香港建築中心主辦「十築香港──我最愛的.香港百年建築」活動,邀請全港市民從100項入圍的建築中,選出10項他們最愛的香港建築。不是選最優美、最有特點,而是選最愛。不限於單棟建築物,也包括交通建築,主題空間,和建築群。當選的十大之中,最令人訝異的是:已經在22年前清拆、當年被指最擠迫、最醜陋的九龍城寨,竟然勝出。
投票採用電腦媒介,相信投票者中以青年人居多,他們應該對20多年前存在的九龍城寨沒有太深印象,何以會投票給它?
九龍城寨是英殖時期一個三不管小區。三不管是指英國不管,港府不管,中國政府不管。起源是1842年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後,清政府於1847年建立九龍寨,在此駐軍,與對岸的港島對峙。1898年九龍半島北部與新界租借給英國,但清朝力爭九龍城寨仍歸清朝駐軍管轄,成為位處英國轄區之內的清朝駐地。其後清朝官員撤走,這裏再無中國官員管轄,但港英沒有法律根據去管,於是成為三不管之地。
1949年後,大量難民湧入,城寨就成為妓院、賭檔、鴉片煙館、狗肉食堂林立、和無牌醫生的集中地。只有0.026平方公里(約28萬平方呎)卻住了5萬人,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由於不受香港建築條例管轄,於是亂建房屋,街道狹窄如走廊,當然也不可能有任何車輛行走。
香港建築中心前主席馮永基,對投票結果感奇怪:為甚麼這麼多年輕人「最愛」這個他們多數沒有去過的醜陋城寨?他說:「對我來說,九龍城寨只是一件特大的違章物體,甚至是被歧視及被遺棄的孤城。」不過,現任主席陳翠兒卻認為,九龍城寨「是一個謎,是一個不可理喻,像天然森林般生長出來的石屎森林。它有着自己求生的方法,充滿着一種強烈的生命力,衍生出來的空間立體而有機。超越人為理性的尺度。這些非建築師或城市規劃師設計出來的社區群,包括着人生存的智慧,值得我們反思」。
九龍城寨正如羅丹的雕塑《老妓女》一樣,你不能說它醜,因為這就是生命的真相。
中英簽訂《聯合聲明》後,雙方在1987年達成清拆寨城的協議。從此時到1993年實施清拆,好幾部港產片在這裏取景,一群日本探索家在此描繪城寨地圖,他們其後在東京和橫濱之間建立了仿九龍城寨的川崎倉庫遊戲機公園。它是在一個工廠倉庫上構建的,沿着一個鏽迹斑斑的指示牌,遊客一下子彷彿重現了當年的城寨風光。中英協議清拆,香港人當時不理會,倒是日本人懂得欣賞羅丹的《老妓女》。
梁愛詩說,若高鐵不能實現一地兩檢,「真係要炸咗佢(西九站)」。就一地兩檢違反《基本法》的問題,她認為「法律係為人服務,唔係要來阻住發展」,所以寧可炸掉《基本法》。九龍城寨阻住發展100多年,英國人因為沒有法律依據而不去動它。它在港英時代的存在,體現了英國人的法治精神。年輕人懷念這個扭七歪八的建築群,也許正是懷念現已褪色的法治。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