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能巴、電動的成效差

混能巴、電動的成效差

【本報訊】港府耗資逾千萬元,資助公共交通及運輸機構,試用電動車及環保車款,不過測試結果未如理想。環境局提交立法會文件指,資助巴士公司購入的6部混能巴士已完成測試,惟結果顯示耗油量反比傳統柴油巴士高,承認難有充份理據,要求巴士公司轉用混能巴。

巴士成本高 的士難充電

當局當年耗資3,300萬元,資助3間巴士公司,向亞歷山大丹尼士車廠購入的6輛混合動力雙層巴士,已完成2年測試。結果顯示,混能巴氮氧化物排放較少,但因本港天氣炎熱,對巴士空調系統需求大,結果混能巴耗油量反而比傳統柴油巴士平均多0.4%燃料,表現最差的混能巴耗油量,更比柴油巴士多9%。當局總結,因混能巴車價較傳統巴士貴約六至八成,除非改善燃料效益及調整價格,否則難要求專營巴士公司使用混能巴。
文件又指,當局2011年成立3億元「綠色運輸試驗基金」,至今年首季已批出8,600萬元,為94項目進行試驗,其中44宗試驗已完成,包括32輛電動客貨車、6輛電動巴士及3輛電動的士等。其中3間營辦商試用3部國產比亞迪e6電動的士後,因日常運作難騰出4小時充電,已將車輛登記改作私家車用途,至於電動小巴亦面對同類續航力不足問題。暫只有低行車里數及載重量使用者,較適合使用電動車。
另外,港府亦已斥資1.8億元資助5間專營巴士公司,向國內3間電動巴士生產商,購入28部電池電巴,以及8部電容巴士作測試,全部會於今年內投入服務,測試2年。不過當局承認,新巴及城巴前年率先測試的首批5部比亞迪電巴,因發生車門故障、車輪螺栓爆裂,以及巴士煞車表現問題,自2015年年底投入服務後,至今只有約10個月可正常營運。兩巴第2批由華夏神龍生產的5部國產電池電巴,亦因落客鐘問題及要檢視煞車表現,測試時間亦由去年9月延至下月。
■記者鄭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