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甚麼歌手,可以透露你的年齡,喜歡甚麼食物,好像也一樣。至少在今日香港,你若喜歡譚仔,意味着年輕。
那麼,我一定是很老了,我的朋友也一樣老。這天見到我的會計師,我問他知不知道譚仔,他對譚仔的營業額、純營利數字琅琅上口,但是說起譚仔,他說,「不好意思,我一次也沒吃過,一無所知。」
我比他「貼地」一些,我吃過譚仔,這麼多年相加,應該有三、四次的。每次都吃不完,吃到一半放棄。好多時候吃着吃着會問自己,真的要把這堆東西放進自己的身體?從食材到味道,我不覺得譚仔有絲毫過人之處。至於被網民大力推崇的「鄉音阿姐style」,我亦無能力欣賞。在譚仔傳出被丸龜收購的傳聞之前兩個星期,一個網民在網絡提及,他媽媽去譚仔應徵一份臨時工,卻輸給了新移民女子,原因就是廣東話太純正。不知道丸龜收購譚仔後,會保留此一譚仔特色,抑或換上有日文口音的日本大媽?
年輕人喜歡用譚仔跟翠華作比較,但兩者其實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線。前者開宗明義賣中國味道的米線,請中國口音的移民,本來的目標顧客大約是移民香港的中國人。而後者以本港茶餐廳自居,最終卻迎來一批中國遊客,棄香港顧客轉攻中國巿場。
一群極度抗拒中國人、中國文化滲透的香港年輕人,卻獨愛譚仔,視吃譚仔為飲食潮流,倒是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