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節日,一定有人歡喜有人愁。情人節可以是愁人節,那有沒有人怕過母親節?多着,以下是其中一種。
母親節當日,收到台灣朋友轉發一篇三千字中型文章,說是台灣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的真人真事,一開頭就說:「我從小就怕母親節,因為我生下來不久,就被母親遺棄了 。」
話說李校長在孤兒院長大,母親長什麼樣子沒見過,連家在哪裏都不知道,有時會懷疑是私生子,父親始亂終棄後被年輕媽媽遺棄。長大懂事後,修女見為人成熟理智,違反慣例,助他展開尋母之旅。原來父親是個家暴慣犯,母親兄長無一倖免,而且還要靠做工友的母親過活;打啊打,打到哥哥中學沒畢業就離家出走,之後,母親便把李校長送到孤兒院。雖然生母已歿,但生前最得意一件事,就是信了佛教之後,召集了有錢的教友,湊合了一百萬元,捐給撫養他的那間天主教孤兒院。身分認定後,更發現在捐錢儀式的大合照中,他曾與母親合照,同時,明白母親送他到孤兒院,是趁他還沒有太深刻記憶前,讓他躲過家無寧日的苦難:就當沒發生過,從頭全新開始。於是釋然,也不怕過母親節了。
這原是所謂洋葱文,我看了首先奇怪,這孤兒當時不知情,何故只怕過母親節,還有父親節呢?這樣一想,雖沒正式統計,印象中母親節在商業上媒體上總比父親節火熱,歌頌雙親的力度,社會習俗跟傳統重男輕女是反過來的,世上只有媽媽好、真的愛你,父愛比較少紅起來的頌歌,不知是否補償作用。
當然,最讓我看着覺得孤兒無辜的是這一段:「每到母親節,我就會感到不自然,因為母親節前後,電視節目全是歌頌母愛的歌,電台更是如此,即使做個餅乾廣告,也都是母親節的歌。對我而言,每一首這種歌曲都是消受不了的。」
是啊,餅乾不同月餅,要賣,一年四季都可以賣,不必一定要消費母親節的,也罷,對商人來說,父母親節都是消費節,輪到父親節,情人節,餅乾也可以換個包裝,改改文案,就可以照樣販賣。餐廳酒樓需要節日,媒體也是做生意的,需要話題,是另類的「每逢佳節倍思親」。有人說父母親節只有一天,情人節卻越來越多,認真地應節的話,已發展到一月一次。我想,李校長那年代還好,現在至少之一個月前已經母親母親偉大偉大的鋪排,叫兒女在而吃不到一頓飯的母親、子欲養而親不在者,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