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0年該慶祝還是反省(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回歸20年該慶祝還是反省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香港回歸快將20周年,一般每逢這些齊頭的年份,當然要大搞紀念慶祝活動。特別是香港回歸被視為標誌着所謂的「洗脫中華民族的百年屈辱」,也象徵了「香港擺脫殖民地的歷史」。按道理確有必要在這個特殊的年份大搞特搞。
特區政府據說一早撥出幾十億元,製作大量紀念品及禮包,準備分發予市民,也撥款給不同的機構、學校舉行慶回歸活動。官員也揚言總共會有幾百項活動來慶祝這個「大日子」。表面上看來,似乎是幾大陣仗。
但只要心水清一點,都可以看得出政府花費了大量金錢,動員了政府的不同部門、各界社團及基層組織,但社會上對回歸慶典的冷淡反應與政府在姿態上的興高采烈可說是南轅北轍。而且,那些所謂慶回歸活動,大部份都沒有慶回歸元素,只不過是資源多了,把慣常定期舉辦的社區活動照辦煮碗。而政府搞的活動,除了幾個主題性的典禮外,其他都是定期舉辦或早就計劃了的工作,與慶回歸根本就沾不上邊。很難想像這東拼西湊、借題發揮的活動如何提升市民對主權回歸的光榮感。
至於政府製作了大批的紀念品及禮包準備分發予長者及一般市民,更是勞民傷財,還未分發出去已引來各種問題。例如政府早就把那些預備好的禮包送到協助分發的服務單位,有單位的廚房及儲物室幾乎放滿了這些等候派發的禮物包。造成各種不便,加上有一些紀念品中有容易變壞的物料,因存放時間太長而發霉發臭,損害環境衞生,也令工作人員怨聲載道。
最大的問題是,就算政府如何落力及不計成本,整個香港社會對回歸20周年可謂內冷外也冷。真正心情激動,熱切盼望慶祝這個「大日子」的人少之又少。兩年前的雨傘運動至今餘波未了,社會分化對立雖未至於劍拔弩張,但社會的繃緊氣氛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而且,回歸20年以來,香港社會有甚麼重大的進步值得大書特書也是疑問。所謂「民主回歸」漸行漸遠,就連《基本法》及其附件承諾了的民主龜速發展也未能兌現。回歸20周年前夕,中央駐港官員及御用的所謂《基本法》專家學者甚至不惜撕破畫皮,要香港人「敬畏」中央政府那一種威權作風及漠視人權保障的制度,說要把人大釋法常規化,就連曾擔任特區律政司長的梁愛詩女士也口出惡言,威嚇港人說2047年之後可以考慮一國一制。如此局面,回歸20周年又有甚麼值得慶祝之處?

自我感覺良好的荒謬劇

回歸20周年是不是值得慶祝,關鍵根本不單在「回歸」,而在於回歸有沒有帶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在於能不能爭取到生活在這裏的所有人,對這個國民身份的接受與認同。
如是觀之,香港在過去20年有甚麼令人感到驕傲的進步?更可能背道而馳,令人感到憂慮失望的元素越來越多。例如貧富懸殊嚴重惡化、社會越趨功利短視、長期存在的政策問題越來越沒有改革的前景、公私部門貪腐的苗頭越來越明顯,社群間的政治對立越來越熾烈等等。
當那些中央官員一再大詞炎炎,誇口說一國兩制獲得「空前成功」的時候,認同這種說法的人其實越來越少。當越來越多年輕世代擁抱本土主義,有小部份更對香港獨立抱有幻想的時候,回歸20周年是值得大事慶祝的日子,還是值得認真檢討反省的時刻?特區政府及中央官員對回歸20周年如果真的如此充滿光榮感及自信,又何須出手打壓7.1遊行的團體借用維園?說穿了,要把20周年慶回歸活動搞到興高采烈,還可能要出動黨國最高領導人來以誌其盛,只不過是另一個夜行人吹口哨,自己給自己壯膽,令自己感覺良好的荒謬劇而己。如果是有擔當負責任的政府,為何不檢討那些紀念禮包為何會發霉發臭?「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及所謂「垂範台灣」或「空前成功」、「全面落實」,為何竟然會在政治術語包裝之下淪為政治笑話?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