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性別教育的敗筆(教育實驗學社 黃子悅) - 黃子悅

香港性別教育的敗筆
(教育實驗學社 黃子悅) - 黃子悅

近日的九龍灣姦劫案再次引起香港社會對女性該如何保護自己的討論。不論從網上論壇、社交媒體至日常生活中的討論,都可見一些對女性、強姦案本身不恰當的假設和偏見。很多時它不只是隨意的網上言論,而是真實反映了香港的性別教育的嚴重缺憾和對受害人的歧見。
最普遍的言論之一是呼籲女性避免夜歸,其二是女性應避免穿着暴露。明明是強姦犯的錯,何解會說成受害人要負上部份責任 ? 誠然,對於強姦犯的犯案心理,我們所知有限。女性保護自己是一種方法,但這種斬腳趾避沙蟲、指出女性被強姦的一部份原因是她未完全保護好自己的做法,又是否可取?
而香港對於被強姦的不理解,從一些質疑受害人為何無反抗、不即時報警、四個幾鐘內也無法逃走等說法可見。首先,被強姦的心理創傷、當刻的恐懼和混亂,非常人可以理解。事主無法即時反應、無力反抗、對於應否報警的掙扎等等是非常合理且令人痛心的反應。最可悲的是,不少案例都因受害人表現太冷靜、有生理反應、沒有即時報警而令強姦犯逃之夭夭。
再看看香港落後的官方性別教育。早前被揭發落後的教材在教導公眾「如何避免婚前性行為」時建議女性「衣着不宜太性感」,配圖為一個穿短背心短裙的女子,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香港正規小學課程內的性教育主要出現在常識科,而提及大多都是生理上的知識,如男女的身體、女性懷孕的過程等。到初中,會進一步牽涉到性病的傳播途徑和種類,亦開始會在通識科牽涉到人際關係、男女相處等。
然而,香港的中小學課程、考試本身已非常忙碌,時間多用來催谷成績,用於性教育的時間很有限,接受過相關專業培訓的教師並不多,相關的教學資源更是十分缺乏,加上教師在教授時易感到不自然和尷尬,教授錯誤亦易被投訴,或會令教師不太願意花心力參與其中。

對犯罪者寬容 對受害者苛刻

正所謂學校是社會的縮影,香港始終是華人社會,性的價值觀本身一向較為保守,對性有負面的印象。很多學校不准學生拍拖,同性戀等議題更不會主動談及,一味靠嚇,如發生性行為容易懷孕、同性戀性交就會有性病等以偏概全的說法,致學生對相關方面知識不足。例如,在談及強姦案,學校的教育只會歸咎於女生夜歸、衣着暴露;談及藝人的裸照、私生活的事件,也只會指摘事主不檢點,而非傳媒的操守、名人的私隱等源頭問題。
香港很多保守的價值觀,性別教育也不完善和流於表面。性教育絕非不是教你說不、拒絕婚前性行為如此簡單,然而現時香港大多學校採取「禁慾性教育」,對於全面性教育仍有會增加性行為、「教壞細路」的偏見。這些社會制度問題下的共犯,孤立受害人讓其獨自面對結果,並反指摘受害人,令其承受社會的羞辱和歧視;對犯罪者寬容但對受害者苛刻的可悲文化;學校、家庭對性教育及價值觀的教育責任的迴避,例如對女性守貞、同性戀是錯的過時觀念等。
要消除歧見需要很長時間,且非常困難,所以第一步必須從教育入手。政府和教育界不能故步自封,要認清自身的責任,作出改變。

黃子悅
教育實驗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