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波引導落針位置減風險

超聲波引導落針位置減風險

【本報訊】把血液透析治療(俗稱洗血)用的血液導管插入靜脈,是較高風險的醫療程序,部份私家醫院會在病人須知列明,動脈刺穿是已知併發症。但有腎科專科醫生表示,雖然頸部靜脈附近有多條血管、神經線及動脈,「落針」較複雜,需要較資深的醫生負責,但醫生會在術前先行在超聲波儀器引導下「試針」判斷位置。若不慎刺穿動脈,也可以及時止血,減低出現血腫等嚴重情況的風險。
腎科專科醫生、中大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臨床專業顧問雷兆輝指,涉事的末期腎衰竭女病人因感染肺炎,已不能接受原本的腹膜透析(俗稱洗肚),需要洗血。醫生需為病人植入導管,連接靜脈,讓血液透過導管帶至血液透析機,過濾毒素和水分後輸回體內。

刺穿機率少於1%

雷指洗血用的導管大部份在頸部靜脈「下針」,由於頸部靜脈附近有多條血管及神經線,並與頸動脈十分接近,有可能擦傷或刺穿動脈而出血或出現血腫;嚴重情況下,導管甚至會先刺穿動脈後再插入靜脈,造成血腫瘤。他稱,上述情況都屬已知併發症,出現機率雖少於1%,但一旦發生,需要透過手術修補動脈傷口;但因為併發症會對血液循環影響極大,心臟負荷上升,大幅增加中風機率。
雷兆輝表示,血液導管插入手術是高風險醫療程序,醫生會在施手術前試針,在超聲波儀器引導下判斷落針位置,盡量減低出現併發症風險。他又指出,需要洗血的病人大多是末期腎衰竭,即使出現過手術併發症,日後仍然需要洗血。
■記者于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