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古文觀止》的《弔古戰場文》有這麼一段:「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形容亂世家散人亡的悲涼境況。1954年出生,現年62歲的慕光英文書院校長李逸樵,在母親節前夕向香港紅十字會求助,希望尋回4歲時因家貧把他賣給別人的生母。
李逸樵拿起紅色的「賣身契」,揭開他原是姓黎名純禮,1958年生父黎子章、生母郭淑貞,因子女眾多,無力照顧,自願將親生第四子黎純禮送予李世禮夫人為子,繼承宗祖,由李世禮夫人改名換姓,養育成人,倘有山高水低,不得追究,不得行探。當年養母給了封薑醋利是,雙方訂立「送帖」為據,生母郭淑貞還印上指模,並附上香港出世紙。
李逸樵說,一直以來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直至40多歲和家人往安老院探訪親戚四婆關玉棠,四婆首次親口說出他是收養子。他當時感到錯愕,完全沒有生父生母和親生兄長的資料,顧慮到養母及嫲嫲感受,這個鬱結一直藏在心裏。
養母及嫲嫲相繼離世,數年前他和家人到表姐家拜年,表姐才把出世紙和送帖歸還給他。李逸樵說,從出世紙上知道生父是位教師,理解當年要不是家境困難,相信親生父母絕不會把自己和兄長送給別人領養。
感謝養育之恩 不改回本姓
李逸樵在慕光英文書院今年5月校報《火炬》,以〈我的故事〉為題說出童年孤獨、經常被嫲嫲打罵的悽愴經歷。他說,從小學到中學讀書成績都不好,缺乏自信,患上抑鬱症,直至中五會考一敗塗地,飽受別人輕視,他突然醒悟,發憤圖強考出好成績,家人送他到加拿大學有所成,希望以自身經歷鼓勵學生。
李逸樵說,養母領養他後,每星期只見他一次,平日與嫲嫲共住,她是個不識字的文盲,只知用打罵管教他。他說沒有責怪嫲嫲,反而感激李家把他養育成人,今天他已成家立室,育有兩名兒子,沒打算改回姓黎,只想有緣借助香港紅十字會尋人服務,能尋回生母及失散的兄長。
■記者林社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