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學時,課本中收有魯迅雜文《紀念劉和珍君》。其後在魯迅的《華蓋集續編》中,讀到談論同一事件相關的雜文,不少句子已成為現代文章的絕唱,比如:「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苟活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這些文章講的是甚麼事件呢?就是發生在1926年3月18日的「三一八慘案」。這一天,已經結成聯盟的國民黨和共產黨,共同在北京發起學生運動,向北洋政府提出抗議,要求廢除所有與外國的不平等條約。學生群眾在段祺瑞執政府門前廣場請願,要求衞隊長開門。衞隊長下令開槍,被擊斃學生和市民達47人,傷者150餘人,死者中包括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生劉和珍,也就是魯迅撰文紀念的人物。
三一八慘案,我過去都認定是北洋軍閥政府對示威群眾的最慘酷的暴行,而作為時任「臨時執政」的軍閥段祺瑞,不用說就是禍首。最近讀到對「民國北京政府時期」重新評價的文章,再檢視有關資料,發現儘管「暴行」的定性不改,但仍然有值得思考之處。
有消息稱段祺瑞在知道政府衞隊打死學生後,隨即趕到現場,面對死者長跪不起,並從此終生食素,以示懺悔,但也有消息指此說不確。不過,在全國輿論沸騰之下,3月20日,國務總理賈德耀引咎辭職。段祺瑞亦明令撫卹死者,醫治傷者。4月9日,段祺瑞被直系軍閥馮玉祥驅逐下台。
傅斯年說,三一八下令開槍的是當時負責北京防衞的直系軍人鹿鍾麟,段祺瑞沒有被知會,但段作為最高執政,卻承擔責任。他不像現在的人,把向群眾放催淚彈的責任都推給警方。
段祺瑞多次在北洋時期擔任內閣總理,是北洋的代表人物。他不是影視中的軍閥大老粗。滿清時,他曾被選派到德國習軍兩年。他起先是袁世凱親信,辛亥革命後,領銜北洋將領通電迫宣統退位。1915年底袁世凱推君主立憲,段表示反對。1917年張勳領導的溥儀復辟,歷時12日後,即被段祺瑞於天津誓師鎮壓。這三件事,被後人譽為「三造共和」。
三一八事件後,段祺瑞退居天津日租界當寓公,潛心佛學,1933年移居上海,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1歲。逝後有學者評價段祺瑞生活樸素,清廉如水,無積蓄、無房產,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占,人稱「六不總理」。
他的臨終遺言有「八勿」,即:「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國粹;治家者,勿棄國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鶩時尚之紛華。」
梁壠超評價段祺瑞:「其人短處固所不免,然不顧一身利害,為國家勇於負責,舉國中恐無人能比。」
從三一八想到六四,從段祺瑞也想到今之領導人。時代是進步的嗎?
李怡
周一至周五刊出
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