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捱過兩次換肝手術的43歲女病人鄧桂思,其急性肝衰竭或源自「開漏藥」醫療失誤。聯合醫院昨日公佈遲來的交代,承認鄧在病發前因慢性腎炎在該院覆診,醫生今年初兩度處方類固醇時,未留意鄧是乙肝帶菌者,沒同時給予抗病毒藥物,令她急性肝衰竭風險急增。院方承認4月初已得悉事件,但沒即時公佈,延至昨日才向公眾交代,並向鄧桂思及家屬鞠躬致歉。鄧的長女Michelle說:「不如我畀返100句道歉佢,佢畀返一個健康嘅媽咪我。」
記者:于健民
鄧桂思現時仍留醫瑪麗醫院深切治療部(ICU),病情危殆。她在急性肝衰竭病發前,一直在聯合覆診。該院行政總監徐德義表示,鄧在2008年首次到聯合求診,當時院方已紀錄她有乙型肝炎。去年7月,鄧因高血壓入院,確診甲型免疫球蛋白腎病,須藥物治療,並在出院後定期到腎科專科門診覆診。
兩資深醫生看漏乙肝病歷
鄧於今年1月20日覆診時,醫生認為藥物治療效果不顯著,改為處方高劑量類固醇,但沒留意鄧是乙肝帶菌者,沒同時給予抑制肝炎病毒的抗病毒藥物。鄧在2月17日再覆診,另一名醫生指病情有改善,減低類固醇劑量,但同樣沒看到病歷紀錄顯示鄧是乙肝帶菌者,沒處方抗病毒藥物。直至鄧在4月1日因為黃疸及急性肝炎入院,醫生才處方抗病毒藥物,並於4日後轉送瑪麗ICU,踏上求肝路。
該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龔金毅表示,鄧接受的類固醇屬於高劑量(每兩周服用20毫克或以上),是醫治慢性腎病的國際標準療法。但若病人有乙型肝炎等疾病,處方類固醇時必須考慮處方抗病毒藥物,否則會增加急性肝炎和肝衰竭等風險。徐德義承認,接手的兩名醫生在「開漏藥」的兩個多月,都沒有留意到鄧是乙肝帶菌者。
徐德義被多番追問下透露,兩名醫生已擁有專科資格10年,現仍在醫院工作,院方已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徹查事件,料8星期後有結果,未有報告前不傾向把涉事者停職。據了解,兩醫生是副顧問職級,內部調查時已承認犯錯。據悉,醫管局有可能在專家小組完成調查報告後,將個案轉交醫委會跟進。
徐德義又稱,醫院在4月6日已就事件展開調查,但未有即時通知家屬,承認溝通有疏忽,令家屬受困擾,向他們鞠躬致歉及表示最深切慰問。鄧的長女Michelle其後在瑪麗被問到會否接受院方道歉,她說:「不如我畀返100句道歉佢,佢畀返一個健康嘅媽咪我會好啲。」
她又稱,自己事前不知道醫院會在昨日公開交代事件,自己亦是昨早11時才突然收到醫院的簡單書面回覆,「仲要係我(多日)主動問佢哋攞」。被問到會否向醫院索償,她指需與家人商討。
議員轟荒謬 管理層無影
食衞局局長高永文表示非常關注事件,認為以現代醫學標準,如乙型肝炎帶菌者患其他疾病,需接受高劑量類固醇或激素等壓抑免疫系統的藥物,醫生一定會考慮處方抗病毒藥物。他又明言,醫管局必須調查清楚聯院處理事件的手法。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認為今次事件荒謬,醫院知悉犯錯但不即時告知病人家屬,「醫管局管理層亦(遲遲)無影」,做法匪夷所思。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對事件感極度遺憾,認為醫院抱僥倖心態隱瞞家屬及公眾,態度不可接受,也顯示醫管局的臨床管治有很大問題,應深切反省。他又指,今次事件或會打擊市民對器官捐贈的態度,但期望公眾仍繼續支持器官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