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六七暴動」中起極其惡劣作用的工聯會近期忽然高調的重提暴動舊事。可他們重提不是為了悔咎及向市民道歉,也不是為了交代暴動中很多仍未弄清楚的事實,包括工聯會如何接受中共指令四處製造及放置「土製菠蘿」。工聯會重提六七暴動是要為暴動「平反」,希望把這場暴動說成是英勇抗爭,是愛國行動,是推動香港各項政策包括房屋、勞資關係、醫療改善的原動力。工聯會和夥伴還把暴動說成反帝國主義促進世界和平有貢獻的大事,希望北京能對暴動有正面評價。
奪權陰謀美化成抗暴
工聯會能否就「六七暴動」討到中共這「主人」一兩句好說話市民興趣不大,只怕希望也不大。畢竟「六七暴動」跟內地定性為動亂及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緊密相連;再加上習大大掌權後厲行穩定壓倒一切,絕不容許肆意破壞秩序挑戰政府的行動。要習大大打倒昨日的中共及今日的自己正面評價「六七暴動」實在有點發白日夢。何況對北京來說,工聯會不過是受組織牢牢控制的外圍組織,根本不需對他假以辭色,大概當沒聽過就算了。工聯會若高調逼北京領導表態隨時會弄巧反拙,被中聯辦官員召到西環「照肺」,要多沒趣有多沒趣。
另一方面,工聯會要香港社會為六七暴動平反,要港人接受「暴動」是甚麼愛國英勇抗爭或社會改革原動力卻絕不可能,必須堅決反對,否則是非黑白都顛倒了!
資深記者、熟悉中國國情的程翔先生說得清楚,六七暴動是一場由中共香港地下黨策動,旨在奪取香港英國殖民地政權的政治運動,而手法則是文革式的鬥爭手段及恐怖主義襲擊。是的,六七暴動並不是甚麼反抗暴政,而是借勢奪權的陰謀。首先,香港的六七暴動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內地文化大革命的延伸,是內地權力鬥爭的港澳版本。文化大革命的本質是甚麼,就是奪權,是打倒原來的官僚當權派,讓毛澤東及身邊小撮野心家獨攬大權。
中共港澳工委打的也是這樣的算盤,希望動用類似的群眾運動以至暴力衝擊打垮港澳兩地的當權派(港英、澳葡政府),把政權拿到手上。他們在澳門成功了,澳葡政府逼得把政權跟中共港澳工委及澳門親中社團分享,再不能主導澳門的發展。此後澳門發展停滯多年與治權被蠶食不無關係。港英政府成功在大部份市民支持下頂住工聯會等的暴力、恐怖浪潮,保住政權。現在工聯會居然化主動為被動,把奪權陰謀說成反英抗暴實在是渾水摸魚,混淆視聽。
企圖為社會改良邀功
再把歷史推前一點。自1949年中共在內戰勝利控制大陸後,工聯會及親中團體已在香港積極活動,成立組織,招收會員。當時港英殖民管治比六十年代更嚴厲,各項政府服務更落後,滿山都是木屋區,教育、醫療資源樣樣缺乏。可工聯會從沒有把矛頭指向港英,或以各種行動逼港英改善施政及福利,反而把絕大部份資源、精力用在跟國民黨或右派工會鬥爭上,幾乎可說是針鋒相對,全力以赴。由此可見,工聯會向來沒打算跟港英抗爭,六七暴動所謂反英抗暴不過是幌子,是利用一些民眾的不滿及怨憤達到奪權的陰謀而已。
至於說六七暴動催生了香港社會的各種政策改良如麥理浩的十年建屋計劃也只是一廂情願的推想,沒有甚麼事實根據。港英政府從七十年代開始花更多資源改善公共服務主因有兩個:其一是香港經濟開始起飛,政府比以前擁有較多資源可用在社會服務上。試想想若果香港經濟因暴動無法復元,又或輕工業沒能持續發展,殖民地政府根本不可能推行甚麼十年建屋計劃。其二是英國政治氣候已變,認定政府該負起改善服務及福利的責任,調派來港的官員也難免受影響,認同政府應更有為,麥理浩就成了表表者。真要數社會改良的推手,也許前港督麥理浩才可說得上。
顯而易見,工聯會積極參與的六七暴動絕不是甚麼英勇抗爭,也不是改革推手,而是以市民生命財產作賭注的奪權陰謀,過程中造成不少無辜平民傷亡,帶來的紅色恐怖更幾乎摧毀香港經濟與社會穩定。還好六七暴動沒有成功奪權,不然香港根本不可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還隨時陷入幾十年的停滯,扼殺好幾代港人的前途與希望。
周一至周六刊出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