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多血淚華人先有今日?華人區通過「包容日」提案

幾多血淚華人先有今日?
華人區通過「包容日」提案

你有想過為何美國各地會有這麼多的唐人街嗎?單純是因為華裔移民喜歡聚集,思念家鄉?還是為了結黨成幫,自我保護?這些也許都是因素,但背後其實還有一大主因,是1882年時簽署的《排華法》(Chinese Exclusion Act)。這個百餘年前簽署的歧視法案,不但讓很多家庭從此分隔太平洋兩岸,也對當時的美國華人造成極大衝擊。
駐洛杉磯直擊:陳志豪

為了提醒世人、不再讓這樣的悲劇發生,洛杉磯蒙特利公園市(Monterey Park)市議員陳贊新(Peter Chan)在日前提出「包容日」(Day of Inclusion)的提案,並在上周於蒙市市議會通過。《蘋果》周一專訪陳贊新,一起了解華人的百年血淚史,以及這項提案背後的意義。

「南北戰爭結束之後,美國國內的經濟一片蕭條,許多國民對政府都有所抱怨,此時華人就成了最明顯的代罪羔羊」。早期美國引進華工來挖金礦,隨着礦源逐漸減少,大部份的華工轉向鐵路建築,當年約有20萬的華工因此續留美國。由於當時的華工薪資要求較低,又願意負擔一些不受歡迎的職位,很多美國人都把薪資水準被拉低的情況歸咎於中國人,認為他們是來「搶飯食」。

除此之外,陳贊新又表示,華人外觀容易辨認,加上語言、文化又與主流美國社會有所不同,很多人便把矛頭指向華人,直指他們是造成經濟以及社會問題的一大亂源,「這項法案從1882年簽署,一直到了1943年才得以廢除」。

陳贊新說,當時美國社會的整體氛圍,就是希望不要看到太多華人來到美國,因此這項法案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反移民。法案一生效後,很多孤身來到美國的人,只能被迫把家人留在中國。「而在《排華法》生效的這60餘年間,即使是留在美國的華人,情況也非常悲慘,他們多半被當作勞工使用,做的多是建築、洗衣店,這一類美國人不願意做的勞力工作」。

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二戰期間才被廢除。陳續指,最可悲的是,美國政府廢除《排華法》的原因,並非是因為了解這是充滿歧視以及錯誤的政策,反而只是戰略上的考量。「二戰期間,美國政府不希望中國人與日本同一陣線,才因此釋出善意,但事實上華人在美國遭歧視的情況並沒有任何改變,反移民的政策也依舊不變」,陳贊新說,直至甘迺迪總統上任,實際情況才有所改變,而那已經是60年代晚期的事情了。

「雖然很難相信,但《排華法》的社會效應直至今日仍然存在」。陳贊新表示,《排華法》足足隔絕了將近四至五個世代的華人移居美國,而這都是造成華人難以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主因。「他們不是不願意學習英語,融入美國文化,而是華人根本不被允許!」陳贊新強調,這其實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許多華人終其一生都無法踏出這個圈子—生於中國城(唐人街)、成長於中國城、甚至死於中國城,只因為他們不被外界的社會給接受」。也因如此,陳贊新希望通過的「包容日」提案,能夠讓大家把這段歷史銘記於心。

「透過包容日,我希望能將一個負面的歷史轉化成正面意義」。陳贊新說,1882年的5月6號這一天,美國政府簽下了《排華法》。由於這一法案曾給華人帶來許多苦痛與歧視,所以希望子子孫孫都能夠記住這個日子,「大家都應該了解,華人是經過多少努力,才能走到今天這一步,一切得來不易,我們都該心懷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