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講法之三】法國佬的飲食文化 見到雞腳都怕怕

【有種講法之三】
法國佬的飲食文化 見到雞腳都怕怕

離開酒香四溢的法蘭西,踩上美食滿街的香港地,三個「法國佬」Arnault、Emmanuel及Raphael客隨主便,投入截然不同的港式飲食文化圈。背景各異的三人口味出奇地一致,同樣愛上港式點心,最巧合的居然就是連厭惡的都是鳳爪。
記者 佘錦洪

作為特色本地飲食體驗,「飲茶」有其獨特魔性,深深吸引所有紅鬚綠眼的外國人。有黏性的米包住肉,外面再蓋一層葉,Emmanuel以「鬼佬」口吻介紹大家熟悉喜愛的糯米雞;通曉普通話的Raphael說起「燒賣」、「春卷」直截了當。聽住Arnault兜兜轉轉的解釋,雖然未能猜出所言何物,但無礙理解他點心的喜愛:「點心有不同種類,就算不知道確實是甚麼,但我幾乎都吃過。每逢假日,與其要吃Brunch,我會選擇去吃點心。」

來到陌生國度,Arnault將在香港覓食形容為「冒險」,當然難免觸礁:「內臟這些其實無開題,因為法國人都會吃內臟,臭豆腐甚麼的也可以接受,但鳳爪勉強試過兩次,吃著有骨感覺奇怪,我以後都不想再試。」

另一位探險家Emmanuel亦有類似經驗:「在中國我試過吃蟲。有時候我會去旺角那些專門招待本地人的店吃東西,牆上寫的都是中文字,我就隨便點一些試試,大部份都是好吃的。但我最接受不了的是雞腳(他說成是Chicken Leg),總之就是不喜歡。」

除食物種類,飲食文化亦有重要差異,Arnault就曾慘遭白眼:「在香港吃東西,一張圓台大家叫好食物,是會互相分享。但在法國,大家是各自吃碟裡的食物。上次回法國與母親過聖誕節,當我從餐桌中間取食物,忽然發現母親在瞪著我,原來是怪我野蠻。」

飄洋過海少不免會思鄉,說到香港吃法國菜,Raphael頗有微言:「就像在法國的中餐,因為材料是法國,吃起來像法國餐。香港的法國餐不可能與法國吃一模一樣,最主要是食物不夠新鮮,價錢也比在法國吃貴3至4倍。」

有兩間餐廳的Emmanuel,同時代理正宗法國材料來港,供應予本地超市及餐廳,坦言不少有質素的收費都相當昂貴。論到最受港人歡迎的食材,他稱原來是芝士:「像是藍芝士或山羊芝士,如是中國人一試到有腥味就馬上放棄,但香港人會問『是否是本來味道就這樣』,或者『這個味道好特別』。香港人相當好奇心,這是香港成為國際都市的原因。」

三個大男人遠渡重洋來港,各有不同原因。Arnault因不想當兵,1995年看畢王家衛的《重慶森林》,毅然從真正森林跑到石屎森林生活,現從事時裝、精品生意。Emmanuel於1998年經貿易工作認識香港,2010年舉家搬到小城斗室,決以港為根從事食品批發。Raphael透過交換生計劃2009年來港完成大學,2012年起在香港定居,上月推出共享單車程式「gobee.bike」開展屬於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