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有近12萬名少數族裔及內地新移民持有非本地大專或以上學歷,約4.5萬名港人則於內地或海外進修。部份人或因學歷未獲評估而不被認可,即使是碩士畢業,也可能要從事低技術工作。消息指,教育局建議向關愛基金申請撥款,計劃今年9月起,免費資助上述有經濟需要的合資格人士進行學歷評估,為期3年,料有3,000人受惠,涉款約860萬元。
現時持有非本地學歷人士可向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申請,評估其學歷是否達到本港某一資歷標準,一般用途的學歷評估費用為2,545元。據《2014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情況報告》,全港有逾7.3萬名少數族裔擁有大專或以上的教育程度;政府數據也顯示,現約有4.6萬名內地新移民有同樣程度的學歷。
除了少數族裔和新移民外,每年約有1.4萬名香港人修畢非本地高等教育課程,在內地或海外修進也有4.5萬人。近年社會上有不少聲音指,部份人或因經濟困難而未能申請學歷評估,尤其少數族裔,令其非本地學歷未必得到承認或降格,求職受阻,甚至只能從事低技術的工作,缺乏向上流動機會。
扶貧委員會特別需要社群專責小組今日開會討論有關事宜。消息指,教育局建議向關愛基金申請撥款,推行為期3年的試驗計劃,全額資助上述有經濟需要及合資格人士,向評審局申請一般用途學歷評估。若計劃獲通過,料今年9月起實施,估計共約3,000人受惠,3年涉款約860萬元。
天主教勞工牧民中心主任畢雁萍指出,曾接觸不少來自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少數族裔,都具大學程度,修讀會計、工程甚至法律等,但部份人來港後因學歷需從新評估,未能負擔有關費用,「尤其喺剛來港未搵到工做,又住私樓劏房,租金已經好貴」;部份人則擔心學歷獲評估後,也無助找工,「佢哋更加唔敢使呢筆錢」,最後只能從事保安等低技術工作。
她指曾有兩名印度婦女在大學修讀會計,來港後找不到工作,最終只能當家庭主婦;也有尼泊爾少女在當地取得牙醫資格後,來港與家人團聚,因在港執業需另外報讀相關課程,可是負擔不起學費,最終返回尼泊爾。她贊成當局資助持非本地學歷的低收入人士進行學歷評估,讓他們可發揮一技之長貢獻社會,若試驗計劃具成效,也應當恆常化。
■記者王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