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出「風雲計劃」後,不少有心人對「風雲計劃」都有些疑問,尤其是與現有民主派在各地區的政治力量之間的關係。
一直以來,民主派各政黨都有派人參與區議會選舉,也有獨立的民主派人士在各區出選。區議會選舉是採用單議席單票制,雖每屆都有選區有多於一位民主派人士參選,以致票源被攤薄,但民主派一直未能在區議會選舉中爭取更多議席的原因,不是太多人參選,而是沒有足夠的民主派人士出選。
這可能基於多個原因。一、要在地區工作取得成果,需投放大量時間、人力和資源,而民主派是很難與建制派相比的,即使做了很多工作,也未必能贏取議席。惡性循環下,就更少人願意投身地區工作。二、也是這原因,民主派人士能有機會勝出的選區,可能都較集中於中產人士的區域,導致各民主派政黨及獨立人士,為增加個人勝算,都爭取在這些地區參選,而其他選區都少有民主派人士問津。三、地區工作大都是默默耕耘的,做了大量工夫卻少有媒體報道,對有意從政的人吸引力不高。四、自取消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後,立法會全面普選又遙遙無期,從政人士不能以區議會作為晉升台階,導致各政黨內部也出現爭上位的問題,削弱了有質素的人參與區議會選舉的意慾。
「風雲計劃」希望能以民主發展與民生結合的策略,感召更多人出來參選。若在2019年區議會選舉中取得過半議席,那就能增加在2020年立法會選舉中議席過半及在2021年的選委會選舉中達500+的機會,迫使中共重啟政改。
若能有更多民主派人士在更多選區參選,就能把戰線拉長,對建制派構成更大壓力,因他們就要把資源攤分到更多不同選區去,這應對民主派的現任議員爭取連任較有利。其實,有越多民主派人士參選,民主派在所有選區都應會是較易打一點的。
現階段在2019年區議會選舉,民主派政黨派出的候選人(現任加新人)、現任的獨立人士及已表明有意參選的獨立人士,加起來也頂多是200人多一點。要達到「風雲計劃」的目標,還起碼要有多100至150人。這100至150位風雲戰士,所要進攻的選區,就是還未有人表明意向要參選的選區,如一些建制派人士多次自動當選的選區。因此,「風雲計劃」發揮的功能,主要是補足的作用,並不會對民主派政黨構成競爭及威脅。
非取代民主動力協調角色
過去多屆區議會選舉,「民主動力」一直都扮演協調的角色。「風雲計劃」並非要取代「民主動力」,反是希望能幫助「民主動力」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若「風雲計劃」真能招聚到一群新人參選,「風雲計劃」可加入「民主動力」的協調機制,而我們的主要作用就是補底。
在各區議會選區,風雲戰士可與其他民主派人士組成團隊,那十八區就會有十八隊民主派團隊,他們就可建立起共同的民主派品牌,在全港推廣及宣傳,希望選民在區選會選舉中,認人也認品牌,增加所有人當選的機會。
我們希望「風雲計劃」不單能招聚到一群走在最前線的風雲戰士,也希望能成立龐大的後援會,去支援各選區的風雲戰士。也希望能以此為號召,籌募到更多金錢捐助;大家都應知道,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風雲計劃」可發展成資源共享的平台:現任議員可向素人分享經驗、可邀請各方面的專家為素人提供全面培訓、成功的地區活動可複製至各區、物資可大量採購以取得更好折扣、義工團可調動至戰情激烈的選區、可共同商討各區議會選區的管治政綱,以至全港的管治政綱等。
「風雲計劃」能否能功,最關鍵就是同心與信任。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