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研發抗振結構助建築工人減職業病

理大研發抗振結構
助建築工人減職業病

【本報訊】理大機械工程學系成功研發仿生物抗振結構,該結構參考雀鳥、昆蟲的身體特徵,即「X型」的身體結構,使雀鳥快速走動時可抑制振動,維持身體穩定。學者指,建築工人現時使用手提電鑽、電鑿工作,容易因強烈震動導致職業病,新發明可應用在工具上作為配備,保護工人安全。發明最快於年底推出市面。
理大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景興建博士用5年時間,研發仿生物抗振結構。他指,新發明參考自然界中生物如啄木鳥的身體結構,啄木鳥每天啄木達500至600次,頻率高達每秒約22次,幾乎是音速的兩倍,減速率高達12,000m/s2,而人類遇800至1,000m/s2已可導致腦震盪,相反啄木鳥卻毫髮無傷。
景興建指,這是由於啄木鳥的頭顱骨結構是兩層連接,類似肢體關節的連繫。他續解釋,動物的肢體關節結構近似「Z」或「X」形,可以輕易抑制或減弱振動。他將這個結構應用在機械工程上,研製出對震動產生接近「零反應」的抗振結構,目前已取得專利。
這個結構可以應用在建築業,現時由建築工人操作的手提電鑽等動力裝置和設備,操作時會強烈震動手和手臂,容易導致職業病,如振動性白指病,工人手指供血失調,導致嚴重疼痛,或腕管綜合症、即神經反應紊亂等病症。景興建指,將新的抗振結構配備在路面電鑿工具上,可以抑製危害性的震動,令工程達到理想的安全水平。
景興建指,新裝備的維修保養成本極低,以市面的鑽鑿工具約1,000元計,添置抗振結構,只需1,000至2,000元。他期望新發明可於年底推出市面。
■記者廖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