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進了醫學院習醫,還未畢業的時候,每逢有家庭聚會,總有姨媽姑姐們拉着我訴說他們的病情。姨婆的膝蓋風濕每下愈況、三叔的哮喘天天發作、張伯伯腰痠背痛、李嬸嬸隔鄰的孩子闌尾手術後傷口發炎,仍在醫院。當年少不更事,「識小小扮代表」,口若懸河亂發表意見。畢業後,更擅自為親友處方藥物,膽粗粗地連自己專業以外的病案都攬在身上,沒有出大亂子是萬幸!
過了很多年,才發現在飲茶、喜宴或酒會等場合親友的問病,和在病房或門診看病完全不一樣,切不可以套用平常臨床那一套。
有些人在宴會上問病,並不是真的想徵求專業醫學意見,只是湊巧被安排坐在醫生旁邊,苦無談資。向醫生訴說病情,只是在尋找一個共同話題而已。
也有些人不是問病,而是在訴苦。在一衆親友面前長篇大論地述說自己如何被病魔折磨、遍訪全城的名醫、付盡最昂貴的診金都全不得要領。此時切忌拆穿原來三姨婆身體沒有大礙,只是希望表姨們多點關心她。表姨陪着她去四處尋醫,一天到旺角看A醫生,明天到中環看B教授,正是她最期待的節目。
另有些人問病,不是求醫,只是想印證一下他們自己的主診醫生的診斷是否正確、提出的治療方案是否合適。此時更要慎言;言者無心,聽者入耳。一句信口的批評,足以破壞患者和醫生之間的信任。
碰到親友在社交場合問病,最得體的回答是:「嗯,xxx醫生是這方面的權威。我安排你去看他好嗎?有他替你診治,我放心!」
鍾尚志教授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