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心水食桌】
西營盤懶理旁人說它堅離地,每天全速發展。新餐廳有如雨後春筍,高街一帶、地鐵站旁,都是時尚食肆,巴不得馬上來個西營盤搵食之旅!高街的小白屋,一派澳洲風情,來吃個brunch也不錯,又或到相隔五分鐘步程的型格新咖啡室,喝杯latte才上班去吧!
澳洲小白屋 主打健康沙律
高街是最早因地鐵發展而紅起來的大街,街尾的St. Barts,因為外形突出,開業才兩個月,經已在高街突圍而出。全白色的外牆,與同街其他工業風的Bistro截然不同,清新得過份,步進室內,明亮潔白,綠葉盆栽、藍白色的咕𠱸,白色藤椅和桌子上,放有澳洲烹飪雜誌《Donna Hay》和《Gourmet Traveller》 ,活像澳洲的悠閒咖啡店。
St. Barts老闆Wayne極為隨性,又有澳洲人的好客熱情,「St. Barts應該是我旗下最女性化的餐廳,所以餐牌會有很多沙律、海鮮等等。」沙律佔四分之一個餐牌,茴香橙及蟹肉沙律、軟殼蟹芒果莎莎,當然不少得澳洲人最喜歡牛油果多士等等,主菜有威靈頓豬腩肉、龍蝦Mac & Cheese,很多元化。對Wayne來說,澳洲菜最重要是新鮮食材,所以在St. Barts,用料講究,大部份食材都是澳洲貨,有機菊苣、紅葉萵苣都新鮮爽脆,餐廳在澳洲有牛場,牛隻自由養牧,無荷爾蒙添加,牛味濃。雞肉也是自由放養的,豬肉則用丹麥,小龍蝦來自昆士蘭摩頓灣,一定吃得安心。
澳洲當地人也吃得很均衡,熱愛健康食品,所以在St. Barts的餐牌上不難見到藜麥、三文魚的蹤迹,因為愛健康,調味清淡,但以香料和香草提升味道,像早餐的埃及式雞蛋,便加入了中東的混合香料Dukkah,這香料在澳洲很流行,反映當地社會多元,影響美食文化。餐廳連菜式的份量都是澳洲 size,一份沙律,下足一個牛油果,與朋友分享最好。吃罷主菜,別錯過甜品,幾乎每枱都會點的炸椰子雪糕,以整個椰子盛載,加上新鮮水果,造型突出,味道也出眾,因雪糕沾上椰絲來炸,椰味極濃,吃着吃着,彷彿聽到海風拍岸,和熙陽光滲進眼簾。
St. Barts
西營盤高街76-78號地下
開揚咖啡店 Instagramer打卡勝地
Coffee by Zion門面早已吸引了不少人來打卡,因為咖啡店將四分之一的店面,都變作室外位置,水泥地下、白磚牆身,Instagramer最愛來伸伸長腿,喝咖啡,拍張個人照,內裏的裝潢也貫徹工業風,位置算多,坐得比一般小店舒服。三位老闆,兩位經常坐鎮,杜允聰(Steve)負責咖啡,他出身咖啡連鎖店18 Grams,在澳洲咖啡名店當過咖啡師,也做過意大利餐廳;周鶴賢(Andrew)負責樓面和食物,以前做酒店,現在亦是日本餐廳的老闆,兩人對餐飲經驗豐富,一直醉心咖啡,最想開一間服務街坊的咖啡店,Andrew說:「儲了一筆錢,不夠買樓,何不用來博一博?」
二人本是做餐飲,對出品要求比一般家庭小店高,咖啡請得元朗名店Accro度身訂做口味,Espresso的基調,是哥斯達黎加和哥倫比亞的水洗咖啡豆,帶果仁和水果香,Andrew笑說有點威化餅味,加牛奶,回甘更突出,咖啡機用意大利最頂級的La Marzocco的Linea PB,貪它性能穩定,出水、Steam都夠大力,機身換上搶眼的桃紅色,馬上成為店內焦點。
餐點方面也不馬虎,除了大路的各式糕餅麵包,早餐還有自製的燕麥Granola,加新鮮水果,同樣是自家製的乳酪奶凍。香港的咖啡店餐牌很多都有卡邦尼意粉,這裏來個特別一點的,加入明太子,老闆向自己的日本餐廳取經,芝士、本地農場雞蛋以外,醬汁還加了蛋黃醬,更creamy,加入辣味明太子,將膩感減低,吃罷一碟也不過份。喜歡Green Monday的,選擇也多,像素食早晨全餐、黑松露大啡菇意大利飯,也是素友之選,最特別是鷹嘴豆、紅菜頭番茄湯,加了綠色和黃色的意大利翠肉瓜、水牛芝士,色彩繽紛,看到已經開胃。
Coffee by Zion
西營盤第一街83號地下1號舖
記者:鍾詠嫻
攝影:王國輝、徐振國
編輯:梁浩維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