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的美國,到處可見華裔身影在不同範疇中擔任要職而抬頭,但這種備受公認的社會地位是經漫漫長路得來。三藩市議會正爭取訂立每年5月6日成法定「種族包容日」,以紀念當年這日《排華法》的通過,冀大眾毋忘一段華裔遭打壓的黑暗歲月。
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
這段歷史要追溯到19世紀。1868年,美國和晚清政府簽署《蒲安臣條約》(Burlingame Treaty,又名《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希望改寫《天津條約》中的不平等條款,保障兩國公民在對方境內居住、工作和求學時不遭干預和迫害,敞開兩地人才和技術交流的大門。
但乘淘金熱潮大量湧入美國境內的中國廉價勞工,因拖低本地人的薪酬水平惹起不滿,導致在1882年5月6日,國會和共和黨籍的總統阿瑟(Chester A. Arthur)通過將《排華法》(Chinese Exclusion Act)納入《美國法典》,要求中斷接收華裔移民,此舉也使已落地生根的華人飽受歧視。
《排華法》簽署屆135周年,市議員李麗嫦(Sandra Lee Fewer)等3名華裔議員提出將5月6日訂為「種族包容日」(Day of Inclusion)。身體抱恙的李發聲明表示:「希望美國社會承認針對個別族群或宗教會造成傷害」。韓裔市議員金貞妍亦聯署,向《蘋果》道:「通過《排華法》已是錯,但當時政府還加碼,要求華人要登記,攜帶戶籍證明出街。以史為鑑,但今天總統特朗普竟提出類似的穆斯林登記(“Muslim Registry”)概念!」
《排華法》一直實施至1943年。前總統奧巴馬任期內曾數度為此表達遺憾,不過華裔社群則要求更明確的道歉。市議會已就「種族包容日」議案以全數贊成通過一讀,將付諸表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