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佑寧堂與恒基合作的重建計劃今年9月動工,意味兩個逾60年歷史的三級歷史建築、佑寧堂聖所及鐘樓逃不過拆卸命運。教堂重建後會有一幢豪宅及新教堂,項目建築師指重建後聖所將變半透明玻璃聖堂,恢復戰前哥德式建築設計。但有古諮會前成員擔心地產商與教堂合作發展模式若被接受,更多具歷史價值的教堂將受重建威脅。
記者:鍾雅宜
香港佑寧堂重建項目於1997年獲城規會批准,擬與發展商恒基發展成有教堂和45個住宅單位的項目,並會將今年初被確認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聖所及鐘樓拆卸。
佑寧堂受託人董事會主席Geoff Lovegrove及項目建築師Johnny Kember接受本報專訪時解釋,重建教堂主要因空間不足及建築物結構問題。他們指現時教堂周日兩節人流較多的崇拜聚會,每節平均逾650教友參與,但聖所僅得240個座位,教友需在團契廳看直播,高峯期一日逾1,200人次到訪。
Johnny又指,佑寧堂最早於1843年建於荷里活道,輾轉遷至士丹頓街,1890年再遷至堅尼地道現址,當時聖所屬維多利亞哥德式建築設計,但二戰後教堂被夷平,1955年重建時資金不多故設計較簡約,亦有「鹹水樓」問題,約10年需大修一次,故有重建必要。新聖所將會採半透明玻璃作外牆,堂內的石柱仿二戰前佑寧堂設計,延續其哥德式建築風格,引入自然採光,頂部可開合達到自然通風,成為集環保元素的玻璃教堂。新堂樓高約11.5米,較原本的8.5米高。
古諮會前成員憂陸續有來
Johnny指,現時的團契廳亦會重建,並新增小禮拜堂,住宅單位建於團契廳上層。現時聖所及團契廳合共只有約340個座位,重建後聖所座位增至逾500個,連同團契廳160座及新禮拜堂148座,合共有多達逾800個座位,增加逾一倍。
Geoff指教會會盡量保留舊教堂元素,包括巨型木造十字架、約7至8米高的花崗岩石牆及鐘樓內的大鐘等。石牆會拆件重置成日後教堂正門的石梯,大鐘則重置在新聖所前方,聖所內有逾百年歷史、於二戰時僥倖未被拆毀的3塊紀念碑及教堂基石亦會保留,而於1994年為慶祝教堂150周年而製的花窗玻璃亦會重置在新堂。佑寧堂今年3月底已與恒基簽約,料8月遷至灣仔臨時會堂,工程9月動工,料施工期約5至6年,最快2022/23年重開。
古諮會前成員高添強對再有歷史建築拆卸感可惜,認為教會與商業機構合作發展的模式不倫不類,「政府以象徵式地價批地,唔係畀佢咁賺錢」,他擔心此例一開,會有更多具歷史價值的教堂面臨重建威脅。
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指,城規會1997年在有附帶條件下核准佑寧堂規劃申請,其中一項條件是保留現有建築物部份具歷史價值構件,並需為現有建築物提供完整照片及測繪紀錄,指發展局及古蹟辦與業主保持聯絡,今年3月跟進把具歷史價值構件融入新建築物安排,及要求提供照片及測繪紀錄。